报 纸
杂 志
光明网
光明日报 2010年04月09日 星期五

亮彩一丝一线

贵州苗族刺绣

尹长莹 /撰文 徐 冶 /摄影 《 光明日报 》( 2010年04月09日   04 版)
鱼欢凤舞
山间拜马
和谐家庭
动物世界
红艳绽放
春天第一犁
大鱼戏水
小虎出山
花鸡打鸣
金凤望风

    “下过春雨,好在多了,但愿生意也好起来!”在北京方庄桥旁的一间平房里,潘仁德、李孙美夫妇满脸笑容地对我们说道。他俩来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女的是平坝的苗族,男的是山区的苗族,双方的寨子相距半天的路途,可各自的苗话不能相通,两人是在读林校中专时相识的,毕业后双双曾到广东打工。2002年他们喜结良缘后,在北京帮别人经营苗绣生意的李孙美的母亲也让他们来北京,一家人开始自己经营苗绣生意。而今母亲负责在当地收购绣品,年轻的夫妇则负责在京城销售。“这两年外国人来的少了,生意不好做,要养儿子,还要供弟妹读大学,所以日子有些紧”小两口介绍,至今舍不得花钱去爬长城。

    说起家乡,讲起苗绣,这对苗族青年夫妻如数家珍。苗岭大地,民风醇厚,乡民身边有牛羊鸡鱼养山伴人,村寨深处有花鸟虫草活色生香。苗家人把生活中遇见的,眼睛里看到的,做梦时想到的,都用一针一线记下来,都用刺绣绝活做出来,图案造型热烈大胆,色彩油亮,让人过目难忘。“我们的东西是纯手工做的,没有一件重复的!”李孙美很认真地说,山里人的图样多蝴蝶、小鸟和老牛,河边人的图样多鱼虾、青蛙和飞龙,山山水水里鲜活吉祥的景物都被绣在布上了。

    贵州苗族刺绣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苗族妇女艺术创造的最高评价。的确,那一针一线无不融入苗家的历史记忆和现实生活,串连着苗家人对大自然的观察视角和别样感受。在潘仁德和李孙美蜗居的小屋里,300多件物品真让我们大开眼界,一件件服饰、背带和绣片,每看一件爱一件,每拍一件称赞一件。主人介绍,苗绣主要有平绣和凸绣之分,最常见的、最讲究的,也最独特的是针法,有辫绣、破线绣、贴花、打籽绣和堆花等十多种,在蓝布或绸缎上挑针走线,一般构图于心,针针细腻,造型在手,立体工整,苗家女天生的悟性让每一件绣品都充满灵动与异样的风神。夫妇俩给我们展示了他们压箱底的宝贝——一件苗家人用来背孩子的背带。这是李孙美生儿子时,母亲的礼物。这件精美的绣品,可以说是打籽绣中的上上品,在自己用树叶草根染成的咖啡色绸缎上,白红绿黑的亮丝飞舞着龙凤、青蛙和蜘蛛,挂满了石榴、苹果和梅花,三十多个图案一派吉祥,一片希望。这是李孙美的母亲用了四斤多丝线,耗时两年亲手绣制的。这件宝贝无论出多少钱都不会卖,夫妇俩告诉我们,因为这些绣活到了他们这一辈几乎无人会绣了,一是费时费工,二是当下的机械化,年轻的一代不愿意再学习这门技艺,绝活濒临失传了。当李孙美背着儿子到天安门游玩时,这件精美绚丽的绣品很让她风光一路。“有了好货品,再让你们来挑来拍!”这对苗族青年真诚地邀请说。

亮彩一丝一线
寰宇无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