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杂 志
光明网
光明日报 2010年04月06日 星期二

谈国际常规 看救援知识

——连线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副主任孟斌成

本报记者 张 蕾 《 光明日报 》( 2010年04月06日   02 版)
4月5日,救援人员将一名幸存者抬出井口。当日,华晋焦煤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首批获救矿工升井,被急救车送往医院救治。 新华社记者 燕雁摄

    4月5日,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抢险救援进入第9天。本报记者连线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副主任孟斌成时,井下153名被困人员中已有115人获救,对余下38名被困者的救援工作仍在进行中。

    记者:作为救援专家,您对救援工作目前的进展作何评价?

    孟斌成:非常成功。如此大规模的救援工作,时间这么长、被困人员这么多、水量这么大,可以说在国内外都很少见。目前获救被困工人生命体征平稳,令人感到欣慰。

    记者:国外遇到类似的煤矿事故时,一般会采取什么样的救援措施?

    孟斌成:像王家岭煤矿这么大的透水事故,在国外比较少见,工程规模没有这么大。以美国2000年左右发生的一次煤矿透水事故为例,当时他们只有9人被困井下,而且打孔最深处也不过100米;而王家岭煤矿由于地处山区,打孔最浅也有251米深,最深处则达到四五百米。

    对于煤矿透水事故,国外的常规救援方法通常也是排水、打钻孔联系井下被困人员、向井下输入营养补给、打直径600毫米的大孔提升被困人员等等。

    记者:在此次救援行动过程中都采取过哪些技术方案?可行性如何?

    孟斌成:当时有人提出让潜水员潜下去救人。实施“潜水员”方案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水要有透明度,二是遇到危险可以紧急提升到地面。我们知道,矿井下的水因为粉尘的缘故非常浑浊;再有,矿井下水中有矿车、皮带、风筒、电缆、轨道、工具箱等尖锐硬物,容易刮破水下作业人员的衣物装备。经过实际下去探测后,认为潜水条件不具备,“潜水员”技术方案被否决。

    此外,指挥部还曾研究能否派水下机器人(主要能起到水下摄像机的功能)下井探测。同样,这一方案对救援环境也有一定要求,被证明不可行。

    记者:为确保能成功救出被困人员,我们在医学和后勤服务上做了哪些前期准备?

    孟斌成:我们知道,一般人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能够存活的生理期限大概是7天,当然这也与个人体质、周围有无水源、氧气空间如何等因素有关。在此次救援过程中,营救人员向坑道里及时输送了氧气和葡萄糖、生理盐水等营养液,相信有相当部分的被困者依靠这些物品得以保持良好的体征,才得以创造存活8天的生命奇迹。

    记者:通过这次成效显著的抢险救援行动,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宝贵经验?

    孟斌成: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供总结:

    1.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亲临救援现场坐镇指挥,指挥部坚持采取常规有效的排水措施、以压缩机向井下输送氧气等,事实证明这些决断是十分正确有效的。

    2.科技救援手段见成效。无论是大小泵齐排水、实时钻孔,还是及时输入营养品和通过电话沟通,救援工作尽可能地采取各种科技手段来开展。值得一提的是,在水还未排空时就提前应用救生艇与救生圈,也为争分夺秒救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3.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在此次救援行动中,包括晋煤在内的相关国企集团公司下属单位的主要领导均亲自到场并身体力行;连接水管、泄水泵,安装设备,在井上井下参与救援的,都是最专业的人员;此外,还有公安部门、医疗系统的工作人员和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也都服务到位,大大推进了救援速度。有人统计,现场的救援专家达130人,技术人员320人,全部抢险救援人员达到3000人。

    4.救援方法得当,现有装备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此次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促使我们进一步探索救援设备、装备配套办法。下一步,我们打算敦促有关科研院所研发能够快速探明水位、查勘生命特征的仪器设备。还有,我们能否研究出新的防爆探头——一种既可以通话,又可以监测气体,还可以旋转360度观测的探测设备,这种新设备在使用时不会产生火花,可以防爆。

    (本报北京4月5日电)

谈国际常规 看救援知识
他们发现了黑暗中的第一缕亮光
每位获救者
都有个性化治疗方案
光明网友留言
救援大事记
部分矿难成功救援案例
王家岭煤矿成功救出115名被困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