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理由】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世界遗产委员会
【诗词名句】
太和绝顶化城似,玉虚仿佛秦阿房。南岩雄奇紫霄丽,甘泉九成差可当。
——[明]王世贞《武当歌》
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
——[明]洪翼圣《武当道中杂咏》
【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武当山,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经宋元形成一定规模。明朝永乐十年(1412年),朝廷派工部大臣率军民工匠30万人前往武当山,经13年营建,形成了7宫、9观、36庵堂、72岩庙的庞大建筑群。其规模之大,是当时明王朝最大的两项皇家工程之一。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主峰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严谨而又灵活;建筑设计匠心独运,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频临险崖,十分注重与环境的相互补益,具有独特优美的建筑韵律;同时根据“天人合一”的哲理,讲究山形水势,聚气藏风,使建筑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武当山古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建筑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疏密得宜、曲折尽致、诗情画意和物与神游、思与景偕的哲学思想,是具有天才创造力的规划与建筑杰作。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武当山古建筑群融人间、仙山、天国为一体,巧妙利用数字关系解决建筑中比例、适度、秩序与和谐,其中蕴含的神话意味着把握生活方式的超现实主义性质,是对人的永恒理想的积极肯定
在中国,许多人都知道“五岳”,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大岳”,更没有多少人知道“玄岳”,至于“大岳”、“玄岳”都是皇帝对武当山的敕封,知道的人更少之又少。这玄妙也许源于武当山是北斗星分野的风水,源于位于楚文化腹地的独特区位。然而武当山最早的建筑已不可考,留给我们的是: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敕建五龙祠,北宋天禧二年宋真宗下诏升祠为观,元至元十五年忽必烈升观为宫。武当山道教建筑形成一定等级与规模。
明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建文的皇位。新皇帝为平息“杀君篡位”舆论,利用北方真武在武当山得道坐镇天下的道经,隐喻自己南下称帝是真武下界,永乐十年至二十二年,派30万军民工匠前往武当山,经13年,修建了7宫9观36庵堂72岩庙等33组建筑群;并下旨拨流徙犯人前往拓荒供养宫观;令均州驻军巡视山场洒扫宫观;派内臣提调事务“设官铸印”以守;封为“大岳太和山”,武当山古建筑群成为明皇家庙观。
明成祖后历代皇帝都委派亲信对武当山全山建筑进行管理。明成化十七年修建了迎恩宫。嘉靖三十一年,明世宗再修武当,建“治世玄岳”牌坊以示旌表,赐名“玄岳”。八百里武当于是有了人间天国的胜景,有了武当武术和音乐,有了“太和”世界的时代坐标,有了人类历史进步的潮流中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文化体系。
武当山建筑最初的目标可能只是建造一个模拟真武修仙的神国空间,影射天子“天地与我并在,神仙与我为一”。可是几百里的山野,在哪里寻找天人为一的天机?老子留给我们今天的法宝就是奇妙的“道”和“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古均州到天柱峰全长120华里。规划均州至玄岳门60华里为“人间”、玄岳门至南岩40华里为“仙山”、南岩至天柱峰20华里为“天国”。形成了人间、仙山、天国这种各占三、二、一分的比例。我们不得不承认,武当山古建筑群这种以“道”、“数”为指导的规划,不但巧妙利用数字关系解决建筑中比例、适度、秩序与和谐,而且其中蕴含的神话意味着一种把握生活方式的超现实主义性质,是一种对人的永恒理想的积极肯定。
山水川谷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宫观庙祠适形而止,具有一种神奇宁静的美,神仙世界虽为人造却宛若天成,这种建筑与自然交融以及其中深刻的生命意蕴和身心合一的内涵相契合
武当山古建筑群规划的天国具有强烈的象征性,这种象征意蕴并不是以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融解在形象内容之中的意味和旨趣。皇家庙观的布局是靠不同的形体、比例组合成的艺术空间,是靠斜线弧线的运动、色彩的冷暖去形成。可是大山的雄奇险峻给建筑带来的是非线性、混沌性和不测性等困难。为解决建筑与环境的和谐,“钦差提调”阴阳典术王敏、阴阳师陈羽鹏带着弟子们跑遍大山的每个角落,寻龙查砂点穴,利用风水术独特的曲线完美效应,不仅解决了武当山古建筑群有关节奏、韵律、整体统一的美学问题,而且调动人的审美情绪朝着文化定势去发展。
山水川谷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宫观庙祠适形而止,不仅具有良好的尺度感和娴熟的空间技巧,而且具有一种神奇宁静的美,神仙世界“虽为人造,宛若天成”。武当山古建筑群对天柱峰的处理最为精彩。天柱峰海拔1612米,是众山之“祖山”,无屏山案山砂山可言。为了“藏风聚气”,沿山腰建紫禁城环绕,东南西北四天门只有南天门可以开启,以确保“气不外泄”。由此抵御了四周的寒风,使城内温度适合于植物的生长,充满生机;同时高大石头城烘托了“天国”神圣威严的气氛,在形式上使金殿更加雄伟。
神仙世界是帝王的心理需求人为场所的自然化,武当山古建筑群将建筑之性灵与山水秀灵糅合成仙山名胜特有的清幽、空灵和神圣,其中运用的中国园林“借景”、“虚实”等种种方式技巧,留下了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建筑景观。从古均州至玄岳门,在人的视力所及的3至5里安排一组小型建筑,10至20里安排一座宫殿建筑,以“官道”相连,空间序列“以少胜多”,具有极好的象征性。进玄岳门为“仙山”,越坊有“命运交给神”之说,根据“道经”安排真武神三个修炼场所。从复真观、太子岩到飞升岩,也寓意着真武得道飞升,小中见大,充满了诗情画意。
从南岩至天柱峰为“天阙”,沿途设神道天梯、三座天门、紫禁城至金顶,所有建筑皆占峰据险。这一区域海拔在1000米到1612米之间,气温受高山影响,云飞雾腾,山峰摇曳,楼台迷失,使人们在行进中产生强烈的心理震动,在兴奋悦愉的同时更感到了对神的敬畏。金殿内以永乐皇帝为模特而塑造的真武神披发跣足,在金童玉女左右侍卫的簇拥下,安然坐在御椅上,大小如同真人,和蔼可亲,似可与之对语,真实和虚幻在这个空间中重叠起来,既真实又迷茫。“天人合一”的情感所需的神秘、崇高、威严和无所不能,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结合。武当山古建筑群这种建筑与自然交融以及其中深刻的生命意蕴和身心合一的内涵是多么契合!真让人一唱三叹。
武当山古建筑群与大山的内在美结合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感知和耐人寻味的仙国胜景,也让我们从中认识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心灵、智慧和创造力
皇帝敕修武当山还带有强烈的帝王封禅的色彩。武当山古建筑群要求高大坚固,是当时的国家标准建筑。中国古建筑虽然具有八千年历史,遗憾的是只留下了两个国家标准,一个是宋《营造法式》一个是清《工程做法》,明代国家标准也许随着《永乐大典》被毁而永远消失。所幸的是能够看到利用这个标准修建的建筑,也就是说,抖落历史尘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现代建筑奉为金科玉律的框架体系在当时已非常成熟。用这个体系对照《营造法式》、《工程做法》,不难发现两者的过渡和不少缺失。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我国古代建筑的巅峰杰作。然而,在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之前,《中国建筑史》极少提及武当山,偶尔提到也是语焉不详,毫不夸张地说,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出现改写了中国建筑史。古建筑中留存的智慧还给我们带来了无法比拟的温馨,留住这种智慧是我们生存发展需求,是当代人对历史和祖先的一种尊重,对后代子孙的一种责任。特别是在全球化带来文化趋同的负面影响中,我们的文化被淡化、被忽视、日益变得千篇一律,保护遗产更理所当然成为我们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和刻不容缓、义不容辞的社会担当。
武当山古建筑群与大山的内在美结合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感知。明代帝王们经过二百多年建造的皇家庙观,经过历史的沉淀,其政治和宗教成分日益褪色,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仙国胜景,也让我们从中认识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心灵、智慧和创造力,从而不失珍贵的民族自信,在当今变幻万千的世界中走得更稳、更远。
(作者为武当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湖北省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