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抵达驻地归置好行李,民进安徽省副主委、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自立委员就紧张地投入到提案的最后完善中。
张自立委员笑言,自己研究了一辈子“三农”问题,可直到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才开始真正关注起中国农村的现实。“中药产业、中药种植也牵涉到‘三农’问题。”合上笔记本电脑,张自立委员将2009年国家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向记者娓娓道来: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中药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并对中医药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设现代中药工业体系;而卫生部公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700多个品种有一半是中药。
“我国是中药资源大国,销售网络遍及国内外。中药种植、加工、生产和科研教育也有一定的基础。”然而,张自立委员和相关科研人员在实地调研中却发现,中药的资源和科技优势并没有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目前中药企业存在‘三多三少’,即小企业多,大企业少;饮品企业多,制药企业少;传统企业多,高新企业少。”张自立委员婉惜地说:“多数企业既没有优势品种,更无研发能力,主要依靠低价格、大流通的模式经营,没有核心竞争力,很难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创建品牌产品的意识滞后,真正叫得响的品牌产品不多;研发投入不足,在中药研发和孵化平台的搭建上,缺乏现代化的综合创新药物研究平台;技术人员匮乏,产品同质化严重,专业化程度低;区域内科研院所自成体系,研发方向和目标不尽相同,难以形成研发合力和投资主导性。”
针对这些问题,张自立委员提出解决之道:尽快启动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促进中医药资源智力整合、技术整合和信息整合,搭建协调统一的研发平台和科技支撑体系;加强中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指导中药企业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鼓励有条件的医药企业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境外设厂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本报记者 贾宇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