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初夏时节,人民音乐出版社破天荒地从幕后走到了前台,邀请北京交响乐团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了两场交响音乐会,在爱乐者、业界和音乐家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与音乐会上演奏的十多位中国作曲家代表作的动人魅力同样令人赞叹和瞩目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在音乐会举行同时推出了《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系列乐谱,一批中国优秀作曲家的佳作得以集结、出版,由此发端,绵延不断。
音乐会上,每一个作品演出前,都有个一两分钟的“小插曲”,是由从天南海北赶到北京相聚的作曲家登上舞台,向爱乐者对即将演出的乐曲做十分简短的介绍。但几乎无一例外,每位作曲家表达得最多的,却是对人民音乐出版社这一出版并不断积累中国交响音乐佳作举措的由衷赞叹。音乐会结束后,摆放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前厅里的15部交响音乐作品总谱,以及作曲家现场签名,吸引了众多爱乐者,不少专家和观众感叹道:随着时光流逝和这个项目的不断推进,《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作品系列必将蔚为大观,成为中华文化和音乐艺术的一笔珍贵文化遗产。
三年转瞬而逝,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杜晓十办公室的书柜里,陈列着这个中国作曲家曲库系列已出版的28部作品的总谱:赵季平的《第一交响曲》、鲍元恺的《炎黄风情》、郭文景的《蜀道难》、叶小纲的《地平线》、高为杰的《白马印象》、刘湲的《土楼回想》……杜晓十说,去年举行音乐会后没有再开研讨会,而是请了专家进行作品遴选座谈,今年,将有10部作品的总谱出版,包括中国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距今已八十多年的黄自的管弦乐《怀旧》。
同这个项目开始实施时面临的困难相比,杜晓十坦言,后来在困难中迎来的成果和喜悦却不是一开始就预想到的。因为这个曲库系列对入选作品要求较高,既立足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推动主流音乐创作和演出,又强调作品的可听性并经得起时间检验,使曲库成为中国音乐的宝库,其遴选并非易事;更何况,总谱专业读者少、出版成本高和市场回报慢,是担着风险启动了这个文化意义深远的曲库项目。
但在一次次怀着希望撒下种子并辛勤耕耘的两个春秋之后,付出得到了令人欣喜的回报。在拥有众多老牌和知名出版社的中国出版集团里,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项目从集团的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入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的项目,曲库中的26部作品输出到德国朔特音乐出版公司,政府资助和市场回报令人民音乐出版社深受鼓舞。
令人喜出望外的是,由此带来的新项目让人民音乐出版社开辟了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积累和传播中国音乐佳作的新的道路。在出版曲库系列作品总谱的同时,人民音乐出版社还印制了作品分谱和指挥谱,这些乐谱虽然并不在图书市场上销售,但人民音乐出版社借此开展的乐谱租赁,不仅让中外乐团更加关注和演出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同时,其租赁收益也为曲库的不断积累充实注入了新的活力。
杜晓十说,《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系列乐谱的出版,已从最初的交响音乐作品扩展到包括民族管弦乐等更为广泛的中国音乐领域,在前年第二次举行曲库音乐会时,专门举行了一个民族管弦乐作品专场,演出的秦文琛的唢呐协奏曲《唤风》、唐建平的琵琶协奏曲《春秋》、刘长远为大型民族管弦乐队而作的《抒情变奏曲》、何训田的民族管弦乐曲《达勃河随想曲》、刘文金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等,都是当年曲库出版的民族管弦乐系列乐谱中的作品。
在去年召开的曲库作品遴选座谈会上,一批著名音乐家用他们的智慧不断丰富着这个项目的构想和内涵。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认为曲库的定位应该包括更宽泛一些,应该是一套中国音乐作品总谱的经典,不仅可供演奏,更可让人们从中学习,也应包括一些优秀声乐作品及其最佳配器版本,一些经典老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等应尽早纳入曲库。
著名指挥家卞祖善认为除大型交响作品和民族管弦乐外,曲库系列乐谱还应包括独唱、合唱、艺术歌曲等优秀的小型声乐作品及伴奏。专家们一致认为,电影音乐、舞剧音乐、歌剧和小型室内乐和声乐作品,以及港澳台和世界各地华人作曲家的作品,都应纳入到曲库中来。
专家们强调,一些在中国管弦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曲家和作品,如马思聪、李焕之等,《春节序曲》、《瑶族舞曲》等,都是曲库系列乐谱出版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随着思路更加清晰、定位更加准确、视野更加开阔、内容更加丰富,《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系列乐谱的不断出版,正在为中华文化宝库集结、积累和增添更多的音乐和文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