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9年07月01日 星期三

    走近贝尔格莱德,走进大运会

    作者:王东 戚德刚 《光明日报》( 2009年07月01日 06版)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贝尔格莱德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作为前南斯拉夫的首都,这是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而且十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战争,更让许多中国人对它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说它陌生,是因为随着南联盟的解体,塞尔维亚作为一个国家的名字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和耳边,才是最近几年的事,更何况,这几年有关它的新闻也似乎变得越来越少。

        感谢大运会,才让我有机会踏上这个让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

        只是,一踏上塞尔维亚国土,才突然间发现,原来这里的一切都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

        贝尔格莱德机场的简陋,让每一个初到这里的中国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这哪里是一个欧洲国家首都的机场,简直连我们国家西部中等城市的机场都不如。”一下飞机,就有人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

        我们下榻的酒店位于新贝尔格莱德的中心,说是“新城”,但所有的建筑都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完成的,几乎见不到新的建筑物,这和我们“整个国家都是一个大工地”的中国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被当地华人称之为“老贝”的贝尔格莱德老城倒是保留了它的原始风貌,只是因为建筑的破旧,让人甚至晃若隔世。十年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那场轰炸,让“老贝”更是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疤,前南内务部、国防部大楼的残骸就如两座警示塔,向人们无声地倾诉着这里曾经经受的磨难。

        不过,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为这里曾经的辉煌所倾倒,想想看,早在三四十年前,这里就已经发展成如此规模了。只是,后来的民族分裂、各种战争让它在最近二十年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大踏步地倒退。

        为大运会兴建的塞尔维亚的大运村,是贝尔格莱德近些年来兴建的最大面积的建筑群。不过,如果要拿北京奥运会的奥运村相比,这里还是跟北京有很大差距。

        贝尔格莱德的大运村也是完全新建的居住区。这里离市区坐车大约10-15分钟路程,是完全独立的一块区域。大运村里大约有20座左右的宿舍楼,用各种花的图案区分。中国代表团居住在13层高的17号楼,每个单元房内1-3个房间不等,可以住4-8人。据说这里的房子都是按照商品房的模式出售,而且在大运村开村之前就基本上都售出了,出售的价格还不低。

        当然,与北京的奥运村相比更差的就是它的内部和软件,一套有五六个人居住的房间,通常只有一个卫生间,而且通常宾馆里常见的所有日用品及电视、电话等这里都没有,洗衣服等还需要付费。据中国代表团介绍,当地组委会在经费上比较紧张,连比赛都保证不了,这些小地方就更关心不到了。据住在大运村的官员介绍,由于吃饭的人过多,一顿早餐光排队的时间就超过半个小时。

        大运村旁边的铁路桥下,是贝尔格莱德很大的一个流浪汉聚集区,为了安全,安保人员将大运村到宾馆的马路全部封闭起来,并派了大量的警察荷枪实弹地巡逻,足见对安保工作的重视。

        明天晚上,大运会就要揭幕了,可组委会有些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包括交通、场馆等方面,我们还没有机会一一体会。不过组委会方面表示,一切到明天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都在等待有更好的服务来保证大运会的顺利举行。 (本报贝尔格莱德6月30日电 本报记者王东 戚德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