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9年07月01日 星期三

    社会实践:华南理工学子的“必修课”

    作者:吴春燕 张景华 华宣 《光明日报》( 2009年07月01日 06版)

        一封寄给总理的信

        “您好!我是国务院工作人员……”6月4日14时13分,华南理工大学08级研究生王坤钟接到了这样一个电话。“我们给温总理的信,总理收到了!”消息很快传遍了校园!

        4月20日,王坤钟从华南理工大学校内邮局寄出了一封快件,收件信息是“国务院办公厅温家宝总理收”。这份快件里有李登月等5名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写给温总理的一封信,以及一份汇集3000余名华南理工大学学子深入农村调研形成的调查报告——《2009,关注中国返乡农民工社会调查文集》。

        6月8日,温家宝总理对报告做了亲笔批示。5位一起写信的同学谁也没想到总理真的读了自己的调研报告,还作了批示,一个试试看的想法竟然变成了现实。

        18.5万字报告引起总理关注

        2009年寒假,华南理工大学针对农民工问题展开了专项调研活动——“关注中国返乡农民工社会实践调查”。全校3000余名学生深入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对返乡农民工进行走访调研,共回收问卷3679份,完成调查报告738份。

        调研组通过对全校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完成了关于返乡农民工问题的调查报告《2009,关注中国返乡农民工社会调查文集》和数篇农民工问题专项论文。报告涉及农民工返乡原因、就业意愿、面临的困难等多个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报告共206页,总计18.5万多字。

        “返乡农民工有什么困难?他们的真实意愿是否被外界所知?”调研数据震撼了李登月等人的心灵,他们产生了向一直关注农民工问题的温总理写信的想法。李登月等5人在给温总理的信中写道:我们有了一股强烈的冲动——我们要深入他们、了解他们,我们要将他们的情况告诉国家,告诉社会,团结全国人民的力量去帮助他们……我们深深感动于农民工兄弟的坚强、乐观,但也发现了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困惑、艰辛与无奈。”

        让5位同学没有想到的是,温总理能在百忙之中看到报告,并做出批示,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温总理的批示引起了华工校园的沸腾:大感意外,备感振奋!”执笔者之一的李登月同学得知批示后兴奋地对记者说。

        选择责任:从了解生我养我的土地开始

        参与写信的董晓燃接触到一些因金融危机返乡的农民工。“我以为他们失去了在城里的工作,会很绝望,但他们要比我想象的乐观。”董晓燃说,她被农民工的这种乐观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应该向农民工学习这种乐观精神,农民工是我学习的对象。”“我能为农村做什么?”华工材料学院高分子专业2007级学生李俊杰告诉记者,他现在会时刻关注农村,希望毕业后能在家乡办工厂,和家乡人民一起奔小康。

        来自陕西宝鸡农村的2006级学生苟红丽,已经连续做了3年农村调查。今年春节回家,苟红丽看到家乡变化很大。“我觉得家乡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有义务去回馈这方养我的故土。”苟红丽告诉记者,她打算毕业后考公务员回家乡工作,为家乡人民服务。

        “大学不只是教你选择什么,更是教你如何选择。”华南理工大学团委负责人如是说,正因为如此,自2006年起,华南理工一直以农村为关注重点,持续开展大型农村社会调研。

        社会实践:华南理工学子的“必修课”

        “我们的专业知识不能压在箱底,要学以致用。”参与写作的华南理工大学08级研究生王坤钟认为,大学生富有青春、激情、知识和技术,应当具备社会责任感,服务广大农村。参加此次调研的07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王正说:这次调研的最大收获是深深感受到作为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感。”

        利用假期,走出课堂、图书馆、实验室,走进农村、社区、厂矿,参与社会调查,开展社会实践,成为了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的必修课。华南理工大学开展社会实践已有20余年历史,自2006年起,华南理工大学团委利用学生寒暑假返乡之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围绕农村的大型调研活动。3年来,华南理工数万学子自发组织了超过1万个调研小组,走访25000多个村庄,访问了4万多家农户,汇集成了6本调查报告文集。自2004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连续5年获得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颁发的“全国大中专院校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华南理工大学清明义工队21年风雨无阻在广州火葬场、银河公墓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8年获得了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多年来,学校有超过10万人次的青年志愿者参加了志愿者行动,为社会提供了超过30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迎军告诉记者:“这些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体现了同学们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关爱人民的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成为了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延伸与拓展。”(本报记者吴春燕 张景华本报通讯员华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