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8年08月29日 星期五

    一道异彩纷呈的艺术盛宴

    ———访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

    作者: 《光明日报》( 2008年08月29日 10版)

        “奥运搭台,精品撑台”――5年来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打造出一批“立得住”的优秀作品,这些具有民族代表性和时代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使得奥运文化活动呈现出民族特色强、艺术水准高、文化含量丰的精彩风貌 

        北京奥运会对国际友人的吸引,一方面固然在于这是一次世界性的体育盛会,另一方面还在于这是在一个文明古国在新世纪进行的一次世界性的文化交流。

        “2008北京奥运会重大文化活动”是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艺术水平最高的文化盛会。国内交流部分由近170台优秀舞台剧(节)目展演和62项专业艺术展览构成,其中全国优秀舞台剧(节)目展演由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剧种展演、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节)目展演、群众演艺和少儿演艺优秀剧(节)目展演、“中国交响乐之春”、民族风情歌舞展演等九大板块组成,参演剧目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范围之广,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舞台艺术文化含量最高、艺术水准最高、共享程度最高的一次精彩展示和华丽亮相。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认为,中外文化活动借北京奥运平台的展示是非常成功的。他说,这不仅仅是我们向世界去展示自己,更重要的是一个坦诚、友善的文化交流。体育更多地是竞技性的较量,而文化我们更把它视为一种相互的理解和认同。在重大文化活动中,国内部分演出会让中外友人看到中国文化的丰富性,看到鲜明的特色、艺术个性,并且让人们感到只有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古国,才可能拥有如此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精品艺术。“为什么我们能这么快地提供这么多有深厚文化底蕴、丰富审美形态的精品剧目呢?这就要归功于文化部和财政部5年来即2002―2007年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打造,精品工程实施5年来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甚至具有经典性的剧目。”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是舞台表演艺术一项重大的文化建设工程。自2002年起,国家投入2亿元资金,凝聚和培育大批艺术人才,分5年对舞台艺术各门类的佳作予以资助,力争打造出一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2008年,正是“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第一个5年宣告圆满完成之际。于平说:“尽管每个年度最终被确认的‘精品剧目’只有10部,但至少还有超过这个数目近两倍的剧目通过‘打造’得到提高,促进了我国舞台艺术繁荣和发展。正好在它打造完5年工程完结的时候赶上了奥运的需要,虽一直耕耘无意为之,而收获在奥运之年也起到很好的效果,用艺术精品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当代艺术创新、发展的丰硕成果。”

        通过广泛选拔和深入打造,产生了50部“精品剧目”和70多个“精品提名剧目”,这构成了2008奥运重大文化活动国内板块的一个主体。全国优秀剧(节)目展演从3月20日至9月18日在北京各大剧场持续演出600余场,丰厚的文化底蕴,艺术上的精益求精,使得中外观众欣赏了一场场难得的文化盛宴,据了解,观众上座率平均达8成以上。

        在精品工程第一个5年胜利竣工之时,奥运会为精品提供了一个“传得开”的平台和机遇,也是对第一个5年的总结、鼓劲和拓展,它将促进精品工程的继往开来――可以说,艺术精品丰厚了奥运活动的文化内涵;奥运契机拓展了艺术精品的展示空间

        于平认为,2008北京奥运会文化活动,不仅是借奥运的平台向国外友人传播,也是向国内观众进行广泛的推介。他介绍道,文化部在策划伊始便确立了奥运文化活动的公益性质和惠民宗旨,以低票价、学生票价甚至免费赠票的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能从中获得文化熏陶和艺术享受。目前已向奥运持证人员、志愿者、普通学生、社区百姓、残障人士等各群体免费发放派发演出门票20多万张。

        “2008北京奥运会重大文化活动也拓宽了院团和艺术家的文化视野,在‘传得开’的平台上,艺术家们也在考虑哪些作品应该怎样做更具有国际性,怎样拥有国际眼光和国际视野,在中国的平台上传得开之后,对我们今后走向世界舞台也是个有益的过渡,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和思考。”于平说。

        谈及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影响,于平表示以前我们所处的情况是很多国家对我们的文化艺术不太了解,而此次在奥运会这个国际性平台上,看到我们的优秀文化艺术后,很多艺术家和国际友人有了很大的兴趣并开始主动跟我们建立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走出去’不一定是走出国门,在我们搭建的国际平台上向世界展示,在自己的家门口尽情展示,也意味着我们的作品走出去了,走到了别人的心里。中国借助这个平台和难得的机遇,使更多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使更多的人想去关注,我们也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演长久。”

        “在奥运会这个巨大的舞台上进行着一场宏大的交流,我们在这个大舞台展示着自己文化底蕴和当代形象,我觉得与其说是展现,不如说是在这个讲台上发言,这个发言就使得我们充满着文化自信,我们并不以文化传统的悠久来傲视于人,而是很自信地去讲述,很真诚地去讲述,相信通过我们真诚地讲述,世界会对我们更了解,更信任。”于平说。

        “通过我们的讲述,我们也向世界传播一种观点,即我们也十分诚恳地倾听别人。我们在展示我们文化的同时,也会向别人展示我们本身是尊重文化差异性的,因为我们展示的文化里本身就有差异性和丰富性。我们也会给别人一种暗示,即我们很看重自己的文化根源,我们很看重自己的文化身份。”于平认为,精品工程作品在奥运的平台上精彩演绎,也传递出了中国人的文化包容精神,传递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传递出开放大气的文化大国形象。“传递出这是一个重视守护精神家园、坚守文化身份的民族,一个具有包容胸襟并具有自信定力的民族。”

        2008年也是第二期“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拉开帷幕之际。于平表示,在第一个5年初步竣工之时,奥运及时为精品提供了一个“传得开”的平台和机遇,是对第一个5年的总结、鼓劲和拓展,促进了精品工程的继往开来。

        “留得下”是精品工程的落脚点,“立得住”的舞台精品助推了北京奥运的文化气氛营造和文化精神张扬,奥运的国际性平台推动着舞台精品进一步“传得开”――两个推动力的相互作用,必将使精品“留”在更多人心中

        打造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舞台艺术精品是“精品工程”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追求。于平认为,“精品剧目”立得住,要立足于时代的制高点;传得开,要着眼于大众的注目点;留得下,要畅想于未来的创新点。

        “留得下”是精品工程的落脚点,是建设这项重大文化工程的目标和方向。何谓“留得下”?于平认为,活跃在舞台上同时存活在人们心里叫“留得下”。他认为,精品工程要重视打造的过程,要在传播过程中打造,在观众的评价和反馈中打造,在国内外的舞台拓展中完成进一步提升,使作品形态的文化积淀和内涵的文化底蕴不仅得到艺术家的高度珍视,而且也得到人民大众的高度认同。

        于平说:“文化是需要建设的,文化也是需要积累的,在我看来,‘精品工程’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仅仅是选拔、打造并初步立住了几十个‘精品剧目’,它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积累有着十分积极的效应和深远的影响。”他说,“精品工程”是促进舞台艺术日益繁荣的工程,是实现艺术精品不断积累的工程。从创作生产到推广营销,不仅促进了当下舞台艺术的日益繁荣,而且实现着艺术精品的不断积累并最终得以广泛流传。

        奥运对于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是个机遇,精品展演丰厚了奥运文化活动的文化内涵,奥运平台大大拓展了精品工程作品的传播空间,两个推动力的相互作用,必将使精品“留”在更多人心中,我们相信,精品舞台艺术一定能够流传久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