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8年04月26日 星期六

    高扬民族品牌旗帜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推进自主创新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李慧 《光明日报》( 2008年04月26日 03版)

        十年前,日本的日立和小松、美国的卡特彼勒、韩国的斗山和现代,以绝对优势垄断了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如今,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出口额从1998年的2.2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85亿美元,中国工程机械产品不仅争取着更大的国内市场份额,同时近5年出口每年以63%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徐工、柳工、中联、合力等工程机械企业在与国外企业合作和竞争中,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坚持走做大做强民族品牌之路。

     

        引进吸收从无到有

     

        和诸多装备制造业一样,我国的工程机械行业最初也是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始的,这种启蒙性的技术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中国的工程机械企业不满足于技术引进,而是从引进技术到自主研发,坚持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既坚持了自主创新,又创造了自主品牌。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技术非常落后,行业发展缓慢。直到1985年,当时的国家机械工业部专门成立了一个联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办公室,组织国内12家企业参加,并出台了一揽子引进计划。

     

        “然而,仅仅靠技术引进是走不远的,必需走自主创新道路,发展民族品牌。”中国企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冯并指出:通过技术引进,国内企业拿到的也许是国外二流、三流甚至是即将淘汰的技术,但是,能够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自己能够往上走,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技术突破,才能够创造自己的民族品牌。”

     

        在近十年的探索中,以徐工集团、中联重科、柳工集团、三一集团、安徽合力叉车集团、山推股份公司等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企业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不断增强,为中国工程机械民族品牌实现“从无到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自1979年至今,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200余项,各企业通过参观、培训、全面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使自己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有的国外技术还移植到国产产品上,行业整体水平获得提升。

     

        以我为主从有到优

     

        在工程机械领域,挖掘机走的是一条类似汽车工业合资的路子。日本的小松和日立、美国的卡特彼勒、韩国的斗山和现代等外商通过合资控制了国内主要生产厂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时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六大支柱企业在强大的国外品牌冲击下纷纷退出市场或倒闭,卡特彼勒、小松、斗山等八大外资品牌垄断了中国的挖掘机市场。

     

        柳工集团副总裁黄祥全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1年4月的某一天,他在工地上偶然发现,一台柳工品牌的挖掘机的机身上被清晰地打上了韩国大宇的品牌标识,而机器上原来的柳工品牌却被用新漆遮盖了。“这充分说明,带有汉字的挖掘机无法得到国内市场的认可,当时,我又心酸又恼火。”黄祥全说,1994年,中国品牌挖掘机的市场份额为95%,进口品牌仅为5%,到2004年在国内市场,中国品牌的挖掘机市场份额仅为5%,95%的份额被进口品牌所吞噬。”

     

        挖掘机是工程机械中技术含量较高,制造难度较大的产品,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世界工程机械前八强有五家是以挖掘机为主业。因此,制造民族品牌的挖掘机成为柳工的追求。

     

        “1993年至今,柳工的挖掘机道路走得异常艰难,可以说整个过程充满着‘内忧外患’:对外来说,国外公司一直在寻求与我们合资,一旦这样,柳工的挖掘机就丧失了自己的品牌;在内部,我们对挖掘机的制造技术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制造也经历了‘痛苦’的研究过程,最终经过电控、液压和结构件三大系统的200多项攻关,我们逐渐摸索出自己的制造技术。2005年,柳工坚定地扛起了发展民族挖掘机品牌的大旗。”黄祥全说。

     

        从2001年的56台产销量到2007年的2115台,柳工挖掘机不但在强手如林的中国市场崛起,而且已经出口到发达国家,为中国民族工程机械品牌树立了信心。

     

        打造品牌从弱到强

     

        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副主任艾丰指出“工程机械行业的自主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是连动的,自主创新一定要提升到自主知识产权的层面上来,同时还需要有自主品牌这个平台,只有通过创造自主品牌才能拥有市场价值,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以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中联重科集团董事长詹纯新、柳工集团副总裁黄祥全等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身上都有着一种不服输的民族情怀。正是这种朴素而又坚韧的民族精神支撑着他们带领企业坚持走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把民族的工程机械做大做强:今天,中国装载机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产品线,全球累计20万台销售量中,中国企业的产销量达到15万台以上;2007年,柳工集团挖掘机产销量已达2100多台,增速达100%,已经进入国内挖掘机销售前十强,排名超过沃尔沃;徐工集团的机车起重机、压路机、摊铺机和液压件、回转支撑、驱动桥等基础零部件产品占有率均在国内名列首位;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到2006年末,安徽合力代表中国叉车工业成功跻身世界叉车工业前十强;山推推土机产销量保持国内第一位、世界前三位,市场占有率国内保持在5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20%。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