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国学大师傅璇琮先生与著名学者艾荫范、刘继才联袂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古典诗词比兴转义大词典》(以下称《比兴转义大词典》)近日面世。这一词典自“七五”期间初编以来历经断续三十余载,前后四代学者百余人先后参与了编写工作,将中国历代的诗词、曲、赋、小说、散文、戏曲词语中相关比兴的转义、衍化的修辞义做了全面查阅和梳理,归纳为常用的转义、典故的本义与借代义、意象的比兴义等三类词目,并将历代文学作品中曾出现过的义涵随词目注释,最终形成了这部有1500余条词目、150余万字的大词典。由此可见,这是一项名符其实的浩大学术工程。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各类体裁的典籍中去查阅、辨析、考证、选择、归纳、释义,所需的时间、精力、学术的功夫,绝不是简单的数字可
以传达出来的。我想,傅璇琮等先生之所以组织庞大的学术队伍开展如此浩大的工程,要达到的目标不会只是出版一本即拿即放,随手使用的一般词典,而是要借由对比兴义在古典文学作品史中传承和衍化的梳理,传达对于中国文学精神传统的推介与传承的愿望,以此推动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维护它的雅正与纯洁品质。
《比兴转义大词典》的直接功用是查阅代表性的词语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曾出现的各种比兴之义,同时在词语比兴义的衍化中获得古典文学精神传承的具体语言例证。如:“蝴蝶”“杜鹃”“端午”“冰心”“青云”“秋风”等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而且富有鲜明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语,词典中系统辑录了这些词语自古及近代在诗、词、曲、文言散文等作品中表达不同比兴义的例句,年代跨度之大,义项包含之全,可使中国古代文学爱好者、研究者方便地查阅到曾经在作品中出现的比兴义涵,为其欣赏、创作和研究提供借鉴。这样的工具书无疑是一项具有新意的成果,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学较专业的领域中。
这部《比兴转义大词典》还有超越其工具书本身的价值,那就是通过词语的比兴义在文学作品中历史衍化的实例,传达出中国文学精神传统,启示读者的领悟。如果细读《比兴转义大词典》,可以增加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蕴涵的文化精神、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质所形成的文学传统的自知和自识,可以从中学习到超出艺术表现手法之外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词典又可以当作学习和研读中国古代文学的教科书。虽然其中并无说理论证,却搜集到了丰富的文学文献。翻阅大词典所得到的绝不像查一般词典那样仅仅获得字形字音和字义,而是很容易从中发现民族文化与艺术精神在中国文学生活中的历史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这种精神传统在今天格外珍贵,应当珍惜与传承,它可以为新时代的汉语言文学提供灵魂性的东西。大家知道,比、兴不仅仅是某种艺术表现形式,这种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学艺术形式敛聚和呈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
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这种方式源于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的高度自觉而拥有的生命境界,营造出的是天、地、人同情共感的和谐世界。当人们以与万物为群为友的观念感受自然、社会现象时,必然会在更大的境界中,即在更大的多元共在的时空中去领悟,引起类比的想象与感兴。此时所引发的绝不会是对事物孤立感觉与判断,而是对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与生命的感悟。这就使比、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展现民族文化精神与审美理想标志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是我国最早诗歌集,从文献的意义上也是代表性的比、兴的源头,《比兴转义大词典》抓住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核心,从词语比兴义衍化方面完成了一次中国古典文学精神历史传承的实例考察。
读《比兴转义大词典》不仅可以领悟中国文学精神的历史传承,还可以得到建构新时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启示。比、兴是中国文学理论体系中独有的重要范畴,它们不是单纯的文学概念,其中凝结着中国古代哲学、美学、艺术精神,是中国文学精神、美学品质的重要标志,这一点对于新时代文学理论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自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发生学术观念与方法的转换以来,与古典文学理论发生了相当大程度的断裂,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使古典文学理论概念、范畴失去了存在空间,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学精神也随着社会变迁不断淡化,这是事实。当下,学界提出古代文学理论现代的目标,其意也在于建构新时代文学理论时要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学精神,使新时代的文学理论更能够反映出中国文学经验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比兴转义大词典》搜集的比兴义历史衍化实例可以证明,中国文学精神完全可以在比兴为代表的词语、艺术形式中实现历史传承,显示出永久的生命力。文学理论体系建构最重要的是发现、总结、阐释文学思想、观念、经验,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如文学作品一样,文学理论也是有精神、有灵魂的。读诗可以读出人心来,读文学理论同样可以读出文学精神来。因此,新时代文学理论建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学精神。《比兴转义大词典》系统梳理出的汉语词语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发生的比兴转义,客观上也同时勾勒出承载于文学话语的古典文学精神历史传承的脉络。毫无疑问,这对于从一个角度研究古典文学理论也有着学术价值。在汉语词汇中,许多词语因中华文化的浸染而蕴涵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意象,体现着中华民族人的精神和审美理想。比兴义在转化过程中所营造的艺术境界和人文传统一直在诗歌领域传承、发展的事实证明了古典文学理论同样具有当代价值,它的基本精神和概念、范畴完全有理由在今天得到弘扬。
《比兴转义大词典》的编纂具有鲜明的创新特点,因而难免遇到难解的课题。有学者指出,《诗经》和《楚辞》等是比兴的源头,而词典中重在后世的转义而少了源头的原生例句,因而少了完整性。这一观点切中肯綮,应得到重视。词目和例句筛选的完备性和
代表性,释义的准确性、科学性都是对编撰者巨大的挑战,还存在着可完善的空间。但无论如何,《比兴转义大词典》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学术工程,无论是对当下的汉语文学创作与欣赏,对新时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还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美学传统、文学精神都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赵慧平,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文学博士。现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出版著作《地之魂》《批评的视界》等著作5部,主编、参编著作《当代文艺观念嬗变》等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