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每月聚焦•国庆随想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7年10月01日 星期日

    我的国歌

    杨新军 《 博览群书 》( 2017年10月01日)

      有一首歌,给我启迪,给我智慧,给我温暖,给我关爱,给我深情,给我力量,陪我长大,伴我天涯,催我奋进,养我浩然,育我凛然,赐我坦然,令我46年人生、26载军旅,穿越风雨,经受考验,一路坚定,一路坚实,一路坚强!这首歌,在不同时代、不同语言、不同版本的唱片内嘹亮,在不同肤色、不同人群、不同场合的人心里激昂,在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的报章和典籍中收藏……追寻她的来历,感知她的声望,传导她的力量,总能让人情不自禁地爱上她——我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我追寻——国歌百年履历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1990年3月,我参军来到南中国海某部戍边守岛。每天,随国旗一同升起的军营早晨,荷枪远眺的哨位里,夜岗回营的小路上,国歌的激越、雄浑、博大、深沉,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催人战斗,令人澎湃,将十七八岁的我们筛拣、淘洗、打磨、激荡。从此,我和国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常常沉浸于《世界国歌博览》《中国百科全书•音乐卷》等,我的目光所能及的一切关于国歌的文字、影像,并流连于这些文字和影像拼成的国歌百年履历——

      我的国歌,经历了清朝末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最初的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到成为今天激励人民居安思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代之音,她镌刻着国家、人民的共同记忆和不懈追求,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心灵史和文化史,囊括了百年中国近现代革命斗争史。

      我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定于1911年。国歌名为《巩金瓯》,由清政府海军部参谋官严复作词,禁卫军军官、皇室成员傅侗作曲,词为:“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涛涛。”但这首为满清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国乐,还未来得及传唱,仅6天后,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就灭亡了。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对制定国歌非常重视,指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开征集国歌。一些国学大师、社会名流如梁启超、章太炎、张謇、严复、蔡元培等都尝试为国歌作词。2月,南京临时政府公报刊出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的国歌拟稿,歌名为《五旗共和歌》:“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但这首歌曲还未正式颁布传唱,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被袁世凯篡夺,这首歌曲也就不了了之。

      1913年4月8日,北洋军阀政府的国会决定将《卿云歌》作为国歌,歌词为《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卿云烂兮,钆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该词传说为舜所作,汪荣宝在最后加上“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并请侨居北京的法籍比利时音乐家约翰•哈士东谱曲。1915年5月23日,袁世凯的北京政府政事堂决定将由荫昌作词、王露作曲的《中华雄立宇宙间》作为国歌。

      1919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决定以赵元任作词作曲的《尽力中华歌》为代国歌,歌词为:“听!我们同唱中华中华中华!听!君不闻亚东四万万声的中华中华中华!来!三呼万岁中华中华!都用同气同声的同调同歌中华中华!”同年1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决定组织 “国歌研究会”,具体负责国歌的制定。1921年3月31日,北洋政府国务院根据章太炎的建议,决定重新将《卿云歌》作为国歌。

      1926年,奉系军阀张作霖主政北京时,曾仿日本堂歌式样重制国歌,并亲自作词:“中华雄立宇宙间,万万年!保卫人民中不偏,诸业发达江山固,四海之内太平年,万万年!”1926年春,广东革命政府平定了两广,准备北伐。7月2日,广东省教育厅通过 “推行国歌案”,决定在新国歌未颁发前,以《国民革命歌》代国歌,歌词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一位工作人员所作。

      1927年国民党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歌是以国民党党歌代替的。1928年10月,在国民党的一次中常会上,中常委戴季陶重提此事,提议以孙中山给黄埔军校的训词作为中国国民党的党歌歌词,被中常会接受。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为新国家制定国歌,最早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决定以法国人欧仁•鲍狄埃作词、比尔•狄盖特作曲的《国际歌》作为国歌。18年后,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开始考虑筹建新国家。1949年6月,在北平成立了国歌、国旗、国徽筹委会,在报纸上刊登启事,征求国歌词谱。全国各地来稿如同雪片纷至。筹委会聘请的顾问、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吕骥、贺绿汀等人认为,来稿中虽有许多优秀之作,但要作为国歌还不够理想。

      1949年9月25日,在毛泽东、周恩来主持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上,国旗方案很快就确定下来。讨论国歌问题时,会议一时冷场。正在大家苦无良策之时,著名爱国人士、享誉海内外的画家、被聘为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专家的徐悲鸿一语惊四座。他说,我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

       徐悲鸿这一建议,使出席会议代表的思维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周恩来赞同地说,《义勇军进行曲》这支歌曲雄壮豪迈,有革命气概,而且节奏鲜明,适于演奏。用它代国歌是很合适的。梁思成接着说,我记得我在美国时,听见有美国青年用口哨吹《义勇军进行曲》,这说明这支歌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我看就选这支歌吧!宗教界代表刘良模补充说,《义勇军进行曲》产生于抗战时期,唤起民众向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保卫祖国的神圣战斗。另外,在国际上这支歌也建立了它的地位,美国的中学生、小学生从广播电台和电影中学会了这支歌,无论在娱乐场所还是朋友间都唱。郭沫若也说,我赞成暂用它当国歌。最后,毛泽东总结说,既然大家都认为《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好,我看就这样定下来吧。歌词不要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过时了吗?我看没有。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终于胜利了,但还是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们的压迫。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我认为还是原词好。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议案。

      国歌,也像多灾多难的祖国一样命运多舛。

      “文革”开始后,词作者田汉即遭到批判。国歌自然也成了“毒草”。在各种庄严的场合不能不演奏国歌,于是这个时期的国歌只有曲没有词;只能演奏不能唱。因此,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大型集会都以唱、奏《东方红》来替代国歌。

       阎肃曾回忆说:“中央文革小组把我们找去说要改国歌的歌词。第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就要改,原因有三:1949年中国人民就已经站起来了,怎么还用‘起来’;中国早解放了,哪儿还有‘奴隶’;‘人们’是什么概念?应该是人民!‘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被改为‘前进,新中国革命的人民。’歌词的其他部分也是被一通乱改。”阎肃表示:“参加会议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很聪明,这个说肚子痛,那个说脑袋疼。我没跑,但当时也没胆量反对。”他感慨道:“历史就是历史,人民的力量就是人民的力量!国歌就是圣经,岂能随便修改?传唱至今,《义勇军进行曲》经受住了考验,它是金石之声、历史之声!”

      《江淮文史》2006年第5期刊文介绍,作家陈登科是首个提交恢复国歌原歌词提案之人。陈登科回忆: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唱着这支歌走进枪林弹雨,走上抗日救国战场的。那时,一唱起这支歌,就想起中华民族危亡,想起祖国山河被践踏、人民被蹂躏的现实,就抑制不住那种誓为祖国人民献出热血、献出生命的激情。因此,我们对这首歌词怀有深厚情感。1979年6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时,田汉冤案已平反。这时,我再也忍不住了,作为与会的文艺界代表,向大会提出了这个议案——恢复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提案中写道:我们的国歌,在历史上起到过巨大的作用,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今天,它仍在教育、激发年轻一代人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它永远不会过时。坚持多次提议,五届五次会议才得到通过。终于使这首失落17年之久的歌词,重回人民心中。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写进宪法。2017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

      国歌,被赋予宪法地位,一定能唤起人们内心更加强烈的共鸣。

       我感知——国歌的世纪声望

      2009年9月,我利用部队探亲休假时间,带一家老小6人赴上海国歌广场和国歌展示馆“探亲访友”。7天时间,我们全家通过翻阅档案、查找资料、踏访遗址和实地感受,在大量图片、资料、音像、访谈中,深深感到诞生于战火硝烟中的《义勇军进行曲》,她的世纪声望,她的全球魅力,其实是追求真理、无惧牺牲的中国共产党生动写照。

      1934年春,田汉决定写一个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在他刚完成一个故事梗概和一首主题歌的歌词时,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另一位共产党员、戏剧家夏衍接手将这个故事写成了电影剧本,聂耳主动要求为田汉写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谱曲。当他读到歌词,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呻吟、民族的呼声、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爱国激情在胸中奔涌,雄壮、激昂的旋律从心中油然而生,很快就完成了曲谱初稿。后来又在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的颠沛流离中完成了曲谱定稿。

      一首表现中华民族的刚毅性格,显示祖国尊严、充满同仇敌忾、团结御敌豪迈气概的革命战歌就这样诞生了。《义勇军进行曲》伴随着“一二•九”运动学潮,救亡运动巨浪,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登上世界反法西斯舞台,从此风靡世界。

       在上海杨浦区荆州路国歌展示馆内,《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早年一段手书回忆录被放大陈列。上面写道:“陶行知先生由欧洲回国,过埃及时在金字塔下听得有人唱这歌,引为奇异,曾数次在演说中提及。梁思成先生在美国讲学时在街上听得有人吹口哨,吹的正是这支歌,以为是中国人,回头一看却是一个十来岁的美国孩子……凡此都是以证明全世界反帝的心是一脉搏动的。”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说:“田汉和聂耳当时非常想创作出一首像法国《马赛曲》那样提振士气的进行曲,从创作一开始就有激励人们斗志、要救亡图存的一种意志。恰是在民族危机的大时代背景下,这首作品在银幕上一出现,就不胫而走,得到广泛传唱。”在新中国尚未诞生时,《义勇军进行曲》已在抗战烽火中从银幕走向战场,甚至在二战的部分盟国中也广泛传播,具有了国际影响力,“可以说成了当时代表中国的一种国际形象”。

       最初灌录《义勇军进行曲》唱片的是一群正当青春的左翼文化人,他们是盛家伦、司徒慧敏、郑君里、金山、袁牧之、顾梦鹤、施超,共七人。当百代唱片公司录制第一张《义勇军进行曲》唱片时,工作人员中不仅有任光、贺绿汀等著名音乐家,还有一名外国人——俄籍犹太人阿龙•阿甫夏洛穆夫,时任百代公司乐队指挥,他专门为这支曲子配器。

      《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显然没有止于银幕和唱片,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它一度成为“八百壮士”孤军营内鼓舞士气的战歌之一。据史料记载,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曾于西北练兵,也特别强调士兵齐唱《义勇军进行曲》的重大意义。

       抗战期间,《义勇军进行曲》被翻译成不同语言,在苏联、法国、捷克等地灌录成唱片,歌名大多被翻译为《起来》(CHEE LAI!)。最知名的一个海外版本是宋庆龄促成美国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灌制的英文版《起来》,后来保罗又在许多国际重大场合用中文演唱这首歌,使它获得国际影响力。

      今天,国歌,在南极、在北极、在高山、在深海、在太空回荡,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场合奏响,成为探索未知、征服自然、贡献人类、团结世界的中国号角、中国声音,这不屈不挠的旋律、永恒不变的主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纵深推进,将愈来愈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和赞许。

       我传导——国歌无穷力量

      我对国歌的感情,缘于军旅之初的戍边守岛。记得刚上岛,缺水少电,蔬菜、淡水供应紧张,生活困难重重,炮兵夜训任务重,每当我们学习训练走神发呆的时候,老连长、老班长总是拉着我们新兵同志,一遍又一遍地大声唱着“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国歌,于是成了战士心里最强大的支撑。每唱一遍,内心就热血沸腾,训练就特别起劲,犯困“打架”的眼睛内立马有了“敌情”。在歌声里,我入了党,考了军校,分别在广东、广西、江苏、上海等多座军营里工作了26个春秋,这首国歌也贯穿我长长的军旅记忆和深深的兵营眷恋。

      最难忘每年给新兵同志们讲授《国歌》一课,我在大量史料讲述和16个版本国歌欣赏对比中,让官兵们意识到:国歌是陶冶心灵、感受格局和开阔气量的一种捷径,它带领我们进入一个严肃而又放松的心理境界,抛却一切无聊和不正经的状态,受感化于其中闪烁的自尊、自强与自豪,受教育于其中充盈的勇敢、团结和执着。回首人生,我带过的兵成千上万,至今无一人违法犯罪,这是我人生最大骄傲和莫大欣慰,也是国歌带给我的巨大收获。

       2011年初,我调任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人武部部长,得知粤北大山深处的小坑镇汤湖村78岁老兵张增应自1982年9月5日至今的30年里,日复一日地在自家庭院里升国旗、唱国歌,以这种执着之举表达自己对祖国母亲的赤诚热爱。我立即意识到这个老兵不简单,一定要保护好、宣传好、推广好这个典型。

      于是,我在60多公里崎岖山路上先后进出大山20多次,带领官兵们为老张修建国旗台、添置音响器材、改善居住条件和购置爱国主义教育读物,和张增应老人一道,组织新党员、预征新兵学习入党誓词、入伍誓词,为村民宣讲十八大精神和习主席一系列讲话,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军报》2012年12月13日作了报道,广东省委授予他“南粤七一纪念奖章”。张增应说:“我不但要继续升国旗唱国歌,我的子子孙孙还要将这个仪式、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去年,我服从国家裁军令,坦然接受组织安排到广东高校工作。每天,面对十八九岁的莘莘学子花样年华,我就会想起我们的先辈,就是唱着这首国歌,拿着大刀,向敌人的坦克冲去,浴血奋战。就在北京南苑,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所有这些大学生在抗日危亡的时候组织起来,成为学生军。日军侵占重创北平,成千上万的学生战死在沙场上。我们的孩子在五星红旗升起、唱响国歌的时候,都应该反思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

      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编写教案《我的国歌故事》,到周边大中小学义务宣讲。我在教案幻灯片的封面上写道——

      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有没有一首歌,曾经给你温暖,给你力量,给你启迪,给你智慧,给你关爱,给你深情,给你缠绵,给你无穷无尽的想像?

      《妈妈的吻》、《情人的眼泪》……当同学们七嘴八舌抛出五花八门的答案时,我点开用满屏黑体粗写的几个大字:我的答案是国歌!

      然后组织大家一起反复收听、跟唱《义勇军进行曲》。当音乐停下,我会提问5至10名同学:“告诉我,你在歌声里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深思之后,我深情地告诉孩子们,我在歌声里听到了祖国召唤,看见了父辈牺牲。我引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采访红军之后的感叹“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告诉同学们,孕育、诞生于红军长征、抗日烽火中的《义勇军进行曲》,正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军队和新中国灵魂的真实写照。新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切胜利,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信仰和精神的源头,未来中国和中华民族发展与强盛的密钥就蕴藏在这里。

       我引用国防大学戴旭教授的话“没有精神信仰和坚强意志的民族,再富裕也不过是肥硕的羊群牛群和猛兽的食物”启示同学们,唱好我们的国歌,是关系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

       我收集整理100个身边故事,向同学们证明《义勇军进行曲》穿过世纪风雨,依然能激励无数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勇气;证明国歌所传达的时代呼声,是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的劳动号子,是世界民族之林确立中国形象最有力的描述,是培育一代新人核心价值观最基本、最基础的人生教材。

      “整饬礼乐,以正人心。”礼,从外部提供社会规范;乐,则是从人的情感出发,内在的调和人的精神世界。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礼乐文化血脉依旧流淌在中华大地,流淌在炎黄子孙的精神歌唱中。于是,每一堂课从沸沸扬扬的课堂纪律中开始,在鸦雀无声的思索思考中结束。不少同学听完我的课后,在我近10万粉丝的《思想高地》公众号《思想茶座》栏目内留下许多真挚感动和真情告白。新征程,新形势,面对错综复杂社会矛盾,置身价值多元人文环境,我多想告诉我的每一位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的学生:我们的国歌是最美的,爱我们的国歌吧,愿你从小就唱响属于自己,也属于祖国的 “我的国歌”,从中收获一份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杨新军,曾用笔名新军、梦剑,现为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