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人千差万别,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属于不同的民族,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经历、个性和习惯。但是,人类面对的是同一个客观世界,有着共同的需要,共同的欲求,共同的磨难,共同的困惑,共同的感受,这就会在思想和感情上产生某些类同的东西,即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这些都会表现在他们的文学之中,产生类似的文学现象。如人们对于命运的理解,命运之说是古今中外思想领域中的共同现象,人们从宗教、科学、哲学、文学等不同的话语体系去理解命运。当人们对于生活中的种种遭遇,诸如成败得失、寿夭贵贱等无法从理性和经验方面加以解释时,便将它归之为命运。这是各民族命运观念的共同特征,至于其具体内涵,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当中,又具有其独到的特点。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人们对于命运的认识留存于各民族古老的文学作品当中,了解这些故事,有助于我们通过观照过去,汲取力量,从而更好地把握命运。
——编者
在我国,周幽王为了博取他的宠妃褒姒一笑而点燃烽火哄骗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的故事,可谓尽人皆知。关于褒姒,除了这件事之外还有一则充满神秘、荒诞特征的神话传说。与一般神话传说多是关于遥远往昔的故事不同,这则神话传说即产生于褒姒深受幽王宠爱,风光无限之际,因而,强烈的“现实性”也就成为其最突出的特征。
西周末期,幽王的统治行将崩溃,“山雨欲来风满楼”,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国史官史伯在纵论天下形势及其发展趋势时讲述了关于褒姒的神话传说:
夏朝末期的一天,突然有两条龙飞进王宫,自称是褒国的两个国君。褒国是夏的属国,与夏同姓,都属姒姓,都以龙为图腾,具有共同的祖先,只是所属国别不同:夏人属夏国,褒人属褒国。人们认为,龙本应高飞云天,进入王宫是“潜伏幽处”,属不祥之兆,预示夏王朝即将衰败和灭亡。夏后得知这一情况,便尽力想办法避免厄运降临,他想出几种办法问卜于神。神明示,只有把龙漦即“龙所吐沫,龙之精气”(《国语》韦昭注,另一说认为是龙的精液),盛于容器中收藏起来才能避免灾难降临。神还明示:将来谁打开容器,放出龙漦,灾难就会降临在谁的头上。这说明,神的意图是要等待有败行劣德的君王出现,他打开容器放出龙漦,灾难就会降临在他的头上,让他遭遇亡国之难。这样的结果对于夏后来说当然是吉。于是,夏后按神的明示将龙漦封存起来,自此经殷商直到西周中期的一千多年间一直没有人敢动。后来,周厉王即位,到厉王末年,他想看看容器里面到底是什么,便打开容器,龙漦溢出流了一地,而且没有办法清除。厉王这才明白:祸水外流,必有灾难降临。于是,按照消灾禳祸的习俗,命令一群妇人裸露下身,对着龙漦狂呼乱叫,以驱赶妖异和灾难。突然,龙漦变成一只天鼋(龟的一种,又称玄鼋),钻进王宫,恰好遇到一个未成年的宫女而使其怀孕。宣王即位以后,这个宫女已经成年并生下一个女孩。人们认为,未出嫁就怀孕生子是不祥之兆,十分害怕,便将这个女孩丢弃到宫外。
正在这时镐京流行一首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檿弧,山桑木做的弓;箕服,箕木做的箭囊。童谣的大意是:有人卖檿弧、箕服之日,就是周国灭亡之时。)这首歌谣很快传入宫中,宣王听到后十分忧虑。不久,有一对褒国的夫妻来镐京卖的正是这种弓箭,宣王唯恐童谣应验,立即下令逮捕并诛杀他们。这对夫妻得知后连夜逃跑,在路上突然听到路边有婴儿啼哭,觉得十分可怜,便将她抱入怀中,急急忙忙逃回自己的家乡——褒国。从此以后,这个婴儿便在褒国长大成人,她就是褒姒,
幽王时代,褒国的君王褒姁因事触犯了周王朝,周幽王兴师问罪,讨伐褒国,为了赎罪,平息事态,褒国愿将一个美貌的女奴送给周幽王,而选中的恰恰正是褒姒。就这样,褒姒又回到了她的出生地——镐京王宫。幽王三年的一天,幽王到后宫偶然见到褒姒,十分宠爱,便废了申后和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
不久,申后之父申侯为了复仇,联合缯和犬戎进攻镐京,杀幽王,虏褒姒,西周灭亡。
尽管这则神话传说出自《国语》和《史记》等经典文献,但由于缺乏历史价值,所以始终未能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和重视,以至于如今知道的人并不多。不过,如果我们换个视角,不是从历史的视角,而是从文化和哲学思想史的视角来看它,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无论是从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和思想内涵的丰富深刻看,还是就它所蕴含的巨大文化思想价值看,这则神话传说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这则神话传说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除了深刻体现周代天命观念、命运观念的性质特征之外,还体现着当时人们对于历史进程、人生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而从神话学的角度看,则生动有力地说明我国古代神话性质的复杂性和种类的多样性。题目所限,本文只就它所体现的命运观念和有关问题做简要分析,其他概不涉及。
命运之说是古今中外思想领域的共同现象,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偏离正确轨道而陷入歧途的结果:当人们对于生活中的种种遭遇,诸如成败得失、寿夭贵贱等无法从理性和经验方面加以解释时,便将它归之为命运。这说明,所谓命运就是某种既定的神秘必然性,它控制着事物发展,使之向着既定的归宿行进,令人无可奈何。这是各民族命运观念的共同特征,至于其具体内涵,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之间又有明显的差别。
大体说来,所谓命运观念基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关于命运的主宰者:究竟是什么力量或神主宰人的命运?这种力量和神有没有人格性?2.对于命运的神秘必然性的认识。3.命运可不可以预知?4.如果可以预知,那么,命运可不可以改变?
这四个问题,都可以从褒姒的神话传说中找到答案:
首先,究竟是什么力量和神主宰人的命运的问题,这则神话传说给出了十分明确的回答。从文献原文可以知道,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关键之处便插入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前后共插入了三句:第一句是在褒人抱起褒姒逃往褒国后,插入了“天之命此久矣,其又何可为乎?”大意是,上天的意志是让褒姒和幽王共同上演一出亡国悲剧,这一点早已决定,那个卖弓箭的人带褒姒离开镐京到褒国,又有什么用呢?第二句是在褒姒得宠,立为王后,其子伯服立为太子后,插入了“天之生此久矣,其为毒也大矣,将使候淫德而加之焉”。大意是,褒姒是个巨大的祸患,上天生褒姒用了很长的时间,就是要等候出现一个邪恶无道之君,把这个祸患加给他。第三句是在故事结束以后,插入了:“凡周存亡,不三稔矣!”意思是,周王朝最多还有三年,就要灭亡了!将这三句话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一个明确的思想:上天不但决定了西周王朝必然灭亡的结局,而且决定了其灭亡的具体历史过程,因而也就决定了与这个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幽王和褒姒的命运。
这说明,决定王朝兴衰存亡和个人得失成败的,不是其他任何力量,而是上天,上天才是历史发展变化和个人命运的主宰者。显然,这里所说的上天不是指自然界的天空,而是指一种超现实、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即人格化的有意志的至上神,也就是上帝(关于上帝的人格性问题,详后)。这个至上神的意志和命令,就是所谓的天命,而天命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从而决定了命运的必然性特征。
其次,为了突出命运的神秘必然性特征,这则神话传说极尽杜撰、臆造之能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从上天为了惩罚周幽王,做出让妖女褒姒成为他的宠妃,使他们与西周王朝同归于尽的决定起,到褒姒一步一步地践行这一决定直至这一结局的最后实现,即从夏代末期到西周末期故事完成,前后用了大约一千多年。所谓“幽王之惑褒女也,妖始于夏庭”(李康《运命论》),前人早已经注意到故事情节时间跨度长的特点。时间长,经历的变化和曲折就多,从而也就能够更加突出反映命运的必然性特征和上帝意志即天命不容置疑的权威性。
其二,更为重要的是,在褒姒践行命运的漫长过程中,发生了很多造成意外巧合的偶然性事件,而只有通过偶然性事件最后达到的必然性结果,才能更充分显示命运的神秘必然性。这一点无论是褒姒的前世因缘还是她的今生经历都是如此。其中前世因缘中最突出的是:龙漦封存千年无人敢动,而不早不晚恰好由周厉王将容器打开,接着又发生了一系列偶然事件,最终导致那个宫女于宣王时生下一女婴,并于幽王时长大成人,从而在年龄上具备了成为幽王宠妃的条件。(故事中褒姒从出生到被选入宫所经历的时间与历史事实不符。)同样,褒姒出生以后,在她人生历程的重要节点上也都是偶然性事件起了关键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捡起新生婴儿褒姒的,恰恰是遭通缉而正在逃回褒国途中的褒人,以及后来褒人为了赎罪要选美女作为“厚赂”送给幽王,而选中的恰恰又是褒姒。如果当初拾起褒姒的不是褒人,或者是褒人而没有逃回褒国,或者逃回了褒国而没有获罪于幽王,或者获罪于幽王而选中的是其他美女……这些随机性很强的偶然事件只要有一个没有发生或没有按时发生,都根本不可能达到命运的既定结局。可见,褒姒的人生历程就是通过偶然事件及其所造成的出人意外的巧合而被不断推进,直至达到上天既定的结局而终止。试想,如果不是通过这些偶然事件和意外巧合所造成的迂回曲折和大起大落,而是在上天决定之后,直接就发生了幽王和褒姒共同上演的亡国悲剧,命运的既定结局虽然完全相同,但其内涵的深刻性和丰富性以及艺术表现的力度和效果,则从云天直坠地上。
再次,命运可不可以预知?
一般说来,命运能否预知的问题决定于人对于命运主宰者的认识,也就是与命运主宰者的性质特征密切相关,如果命运的主宰者具有理性和道德观念,属于能够分清是非、善恶的人格神,那么,人就有可能预知命运,否则,就根本不可能预知命运。因为只有具有理性和道德观念的人格神,人才能与之相交通,了解其意旨,进而知道自己的命运;而非人格神无理性和道德观念,只是盲目地决定人的命运,人无法与之相交通,因而也就不可能预知自己的命运。
中国古代思想史早已证明,周人发展了殷人的上帝观念,认为上帝不是盲目主宰人间事物,而是在主宰人间事物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主要表现在通过道德仲裁选择君王,把统治天下的权力交给有道德的贤明君主,命令他作为自己在人间的代理人。一旦君主变得道德沦丧,为害天下,上帝就要另找其他代理人,这就是天命转移思想。周人认为他们取代殷人而得天下就是天命转移的结果,是君权神授。由此不难看出,周人心目中的上帝既有理性,又有道德观念,并据此对人间事物做出判断。因此人也就可以与之相交通,与神交通的最主要手段就是占卜和祭祀,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天象、灾异和童谣(古代认为童谣能够预示神意)预知神意。这则神话传说正是如此。比如,如何对待突然出现在宫中的两条龙,夏后就是通过占卜知晓了神意,最后取得了吉祥的结果。又如,宣王根据镐京流行的童谣,十分恐惧,立即通缉那个来镐京卖弓箭的人。这些都可以证明周人认为上帝的旨意可知。当然,在商周时代,占卜和祭祀神灵都只能是君王、贵族等少数上层人物通过神巫进行,广大庶民根本没有这个权利,也不具备必要的条件。
最后,人可不可以改变既定的命运?
对于这个重要问题,我觉得换一种提法更加符合这则神话传说和我国古代命运观念的特点:人在命运面前有没有自由意志?我们知道,自由意志相对于命运的必然性而言,对于命运的既定安排不是屈服和顺从,而是拒绝和反抗,正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反映。希腊神话强调自由意志对于命运必然性的拒绝和反抗,演绎出很多悲剧英雄的故事。那么,中国古代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人在命运面前究竟有没有自由意志,这则神话传说给出了与古希腊完全不同的回答。具体说来答案有两个,既有也没有:有些人在命运必然性面前有一定的自由意志,有些人则根本没有,这完全因人而异。例如,褒姒,从出生一直到死,无论生活经历怎样的剧烈变化,遭遇多么悲惨,她都是服服帖帖,默默承受,而根本没有表现出任何一点自由意志。周宣王与她完全不同,当形势的发展对他不利或威胁到他的统治时,他会当机立断,采取必要的措施扭转局势,以维护和延续自己的统治,其自由意志表现得十分明显。不过,他的自由意志也只能是在有限的程度上暂时延缓或推迟事态发展,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周王朝的历史命运:他死后幽王即位,其统治很快土崩瓦解——一千多年前上帝发出的旨意终究还是实现了。
这十分清楚地说明一个人的道德如果得到上帝的肯定,那么,上帝可能赋予他一定的自由意志,让他在上帝允许的范围内有所作为;否则,上帝不会赋予他任何自由意志,而只是让他服服帖帖地接受命运的惩罚。这就是上帝的惩恶扬善原则。
综上所述,褒姒的神话传说充分说明,在中国古代,一个人的命运完全从属于天命,是天命大势中的分支支脉,其走向与天命完全一致,因而具有既定的神秘必然性特征。由于天命体现着上帝的意志,符合惩恶扬善的“正义”原则,从属于它的命运也就与道德密切相关,由此决定了我国古代命运观念的伦理化特征,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其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完全扼杀了自由意志对于命运的反抗精神。
由此不难看出,周代的命运观念和天命论从根本上体现着统治集团的意志,代表着统治集团的利益,其价值取向是十分鲜明的。
有人或许会产生疑问,关于褒姒的神话传说反映中国古代命运观念的特征为什么会如此全面和准确?答案很简单:因为它就是按照命运观念性质特征精心演绎而成,用现在通俗的话说,就是“主题先行”,即先有了观点和意向,然后再根据这个观点和意向编造故事(当然,也有一点事实根据)。在幽王统治风雨飘摇,人心思变之际出现这样一则荒诞离奇的神话传说,绝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并反映了人们的意愿和要求。(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