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其特点之一便是能经得起重读,经得起误读,经得起解读。且总会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感觉。不同年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西游记》我是上初中时候读的,书是借别人的,有人在后边催着,读起来废寝忘食,囫囵吞枣。至今也只有肤浅的印象:孙悟空神通广大;唐僧没有什么本事,但会念紧箍咒,孙悟空也得听他的;猪八戒好吃懒做,老是被孙悟空捉弄;沙和尚本事不大,但人品好。再就是数不胜数的妖魔鬼怪,或占山林,或占洞穴,或窃高位,各各都有两下子,或者有一两件宝物很厉害,他们挡在取经路上,让唐僧受尽磨难。
其他人对西游记也大概是这样的印象。
后来生出好多疑问:吃了唐僧肉真的会长生不老吗?孙悟空那么大本事,为什么还有降服不了的妖怪,非请观音出面不可?
但谁有心去解决这些疑问呢?穷经皓首的学者们一上来就长篇大论,去研究谁抄了西游记,西游记抄了谁,吴承恩到底是不是作者,孙猴子是印度种,还是本地种,云云。但对孩童时代就留下来的问题却没有好好回答的。
直到最近这几年才有些人童心未泯,研究起这些普通人的疑惑。其中周岩壁的《想不到的西游记》就是其中佳作。这位胡晓明教授的高足,新书出版前就得到马瑞芳、潘建国等名家的认可。
看了周岩壁的书,如今,再读《西游记》,会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也许会当成寓言来读。即使神话小说,也能读出许多现实意义。
你看,许多妖怪大有来头,背景很深,所带宝物也非凡间所有,出事之后还有人兜着,并没送掉性命。小命不保的多是没有背景的小妖。作者在《妖怪的谱系学》这篇文章中,梳理了妖怪的来历,“大体上有草根和神仙门第之别,因为这个差别,最后的下场也大相径庭。这映射的是一个人情社会。”
《唐僧取经成功的奥秘》,对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唐僧进行分析总结,将其成功归结为:“第一,他有坚强如铁的毫不动摇的意志,能克制情欲,战胜自我;第二,他在社会交际中礼貌备至——对现世政权、权威的认同、礼貌、感恩,对他人的尊重;第三,积极地维护、发扬团队精神。另外还有一个不待言的前题,这个事业、理想、追求必须是正义的,事业的实现有利于增加最大多数人的福祉……我们可以将之简练为四个词:坚韧,谦卑,团结,仁爱。”
或者作权力方面解读,女权主义者必然会看到无所不在的男权压迫,还会为女妖的下场打抱不平。一些女妖看上唐僧,主动追求,有错吗,干吗除之而后快。看《八戒的厌女症》,“八戒体现了厌女症的两个阶段:对女人贪婪,然后又对女人施虐。”
纳博科夫在康奈尔大学讲授《尤利西斯》时,要求学生画出都柏林的地图,他认为合格的读者应该对书中人物活动的场景了如指掌。这就要细读文本。对照《西游记》,我们是否应该知道小说中的地理世界是个什么样子。《〈西游记〉里的地理学》为我们描画了三条道路:“一是孙悟空求仙访道的路线,二是观音菩萨从西天到长安的‘半云半雾’‘踏看路道’,三是唐僧师徒从长安出发到西天取经的行程。”开始我还希望作者能给我们绘一地图,给我们直观的印象。但这个要求太难为作者了,因为《西游记》中颇有前后矛盾的地方,作者说“我们无法确定西海在《西游记》中的位置,好像二战时候,法国戴高乐‘自由法国’流亡政府一样,在着,却不知到底在哪儿。”
今天我们都知道《西游记》的本事是《大唐西域记》,玄奘去的是印度,走的路线在百度上一搜就知道。神话中唐僧师徒走的路线却难以描绘。那时候没有世界地图,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作者想像世界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反正没人能证伪。所以《西游记》中的地理是个想象的世界,无法用比例尺绘制出来。不过,神话的依然留给神话,也没什么不好。
该书的上半部分,多戏谑,看目录就知道:“唐僧肉”“唐僧的婚姻”“八戒的学问”“观音菩萨的性别”等等,最能变成谈资,引人遐思。处处可以见到作者的不动声色地呈现一种冷幽默。
该书的下半部分虽然并不追求诡异的角度,但却能看出作者学术素养和文献功底,从而和那些戏说水煮之流划清界限。对《西游记》里的诗、法律问题、地理问题、时间问题,以及与禅宗、道教的瓜葛,都有严谨的论述。当然也不全是那么“学术”,诙谐语在在皆是,试举一例,在《〈西游记〉里的大诗人》中,作者发现《西游记》里人人能诗,人人作诗,作诗最多的当然是师徒四人,其他,从玉皇大帝到如来身边的菩萨,从隐居深山的樵夫到地狱里的判官,无不能诗。作者特为重要诗人都写了小传,如猪八戒“皈依佛教后,改名悟能,又称八戒,无号,自称老猪,被唐诗名家之齐天大圣称为呆子。其诗怨以思,哀而不伤;有真情,去雕饰。不为当时所重。谁知1883年后,文运昌盛,其诗被半闲堂主重新发现,拂拭吹嘘,竭力揄扬,论定为第一大诗人,压倒乃师、乃兄。”云云。
这本书拿到手,还没决定要不要看,仅仅是翻翻,不知不觉,已看了一半篇幅,半天光景过去了。现在我不会为了吹牛去看书了,但有趣另当别论,有趣的书你总是放不下,比如这本《想不到的〈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