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
光明日报原总编辑张常海,1930年出生于河北滦南县张营村,1944年参加革命,1946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新闻系后即从事新闻工作至今,称得上新闻战线上的一个老兵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张常海曾任《张家口日报》《冀热察导报》记者,中共四海、怀柔县委宣传通讯干事,新华社南口支社副社长等。他采写了解放区人民土改、参军、生产、支前、战斗等大量新闻通讯,发表在《晋察冀日报》《张家口日报》《群众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上。新中国成立前夕,他被调往《察哈尔日报》工作,任宣化市记者站站长、特派记者、记者组副组长、工业组第一副组长等,采访撰写新闻、通讯、特写、评论、时事讲话等约计百余万字。察哈尔省建制撤销后,他于1953年1月调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导《新中国第一座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矿》《宝成铁路在建设中》等纪录片。1955年又奉调到《光明日报》从事报纸工作直到今天。
在《光明日报》工作的四十余年,他曾先后担任文艺部副主任、上海记者站站长、通采部副主任、文艺部主任、编辑部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报社临时领导小组成员、总编室主任、文艺部主任、编委、总编辑等职,对光明日报的发展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上世纪60年代初,他主编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许多诗词,受到各界好评。1961年12月28日发表的吴研因、钱昌照的七绝四首,得到毛主席赞赏,毛主席批示:“这几首诗好,印发各同志。”大会秘书处当即用大号字印发给到会全体同志。
上世纪70年代初,他主持光明日报编务工作时,刊登揭批《啊,海军!》《山本五十六》等日本反动影片的文章,受到周总理的表扬。1972年10月6日,发表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教授文章《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第二天(10月7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报纸主编协会访华代表团时,向陪同接见的张常海说:“周培源的文章写得好,报纸要多刊载这样的文章。”
上世纪80年代初,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的时候,张常海用一整版篇幅组织、发表了丁玲的长诗《歌德之歌》,为党的60华诞而歌。这是丁玲一生中撰写的唯一一首长诗,在诗坛引起强烈反响。
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时,于1992年3月30日转载《深圳特区报》3月26日发表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当天上午,小平同志看了光明日报表示满意,通知新华社于当日向全国播发这篇通讯。
从事新闻工作半个多世纪,张常海的名字和事迹被收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新闻界名人辞典》等十余种中外辞书、辞典中。他的作品被选入《中国解放区文学大事》《当代国外游记选》《东风旧体诗词选》《黄鹤楼诗选》《短剑集》《论新闻纪录电影》等十多种选集中。
他曾出访过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罗马尼亚、匈牙利、苏联等国家,受到美国总统尼克松、韩国总统卢泰愚、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以及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等人的接见,为增进中国人民和中国新闻工作者与被访国人民和新闻工作者之间的友谊做出了贡献。
张常海是中共十四大代表,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韬奋基金会理事等。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常海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在地球的那一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往事如烟忆沧桑》,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业余诗林》等著作,是张常海从事新闻工作70多年的结晶。
张常海坦诚地对我们说,他今年92岁,从事新闻工作70余年,算得上是新闻战线上的一个老兵了。70多年来,他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党的辛勤抚育和广大群众的帮助,离开党和群众他将一事无成,所以他把“相信群众相信党,依靠群众依靠党”做为座右铭,时刻记在心中。我们离别时,再次祝贺他老当益壮,他哈哈大笑着向我们挥手道别,一幅幸福满满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