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
米公祠是襄阳不可或缺的地标,米公和他流芳至今的书帖,与大成殿、学业宫、昭明台、仲宣楼……皆为襄阳文脉的标志,更是襄阳不可或缺的符号。
《宋史·米芾传》说他“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元末明初的陶宗仪赞誉米公是“欣然束带,一古君子”(《书史会要》卷七)。《宋史》本传说他:“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风神容止思何是? 游米公祠,忽然想起《世说新语》中的一句话“会心处不必在远”,但脑海里想象不出他的仪容。读史书笔记,我印象中没有他仪容的描述,这很奇怪。在祠中也没有寻觅见他的画像(这当然指明、清人所绘画像)。他的身材伟岸吗?气度轩昂吗? 容止潇洒吗?《宋史·米芾传》很简略,无其容貌具体叙述。我见过清人叶衍兰所绘米公行乐图,白衣黑冠,似坐于石上,只见恬淡之态,似欠潇洒风姿。
叶衍兰是咸丰六年进士,翰林出身,京宦二十余年,做过军机章京。但又是诗人、画家。很有名气。他历三十年之力,绘《清代学者像传》,将清代著名学者绘像达一百七十人。他的孙子是有名的兼书、画、诗于一身的叶恭绰,亦是与祖父此书的合作者。当然,叶衍兰也绘过《历代名人像传》《秦淮八艳图》,十分有名。他据何所本绘的米公像呢?《宋史》本传有几句话描绘米公,虽简略但很传神:“冠服效唐人,风神潇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观之”,可见米公只要出现在公众场合,人们都会围观,这样迥异于常人的风采气度,怎的一个了得? 米公喜着唐服,绝对不是官服,从唐至宋,制度规定平民衣服基本是白色,唐代是“黄白”,宋代是“皂、白衣”。襄阳诗翁孟浩然一生布衣的典仪,白衣飘飘,应是米公所羡吧? 所以我忖度叶衍兰画米公着白衣应有所本? 米公有时还爱穿大袂宽袖的道衣,有他自己的诗为证:“幕府惯为方外客,风前懒易道家衣”,是与上司宴游之作,可见他的超然于世俗之外的怡然心态。叶衍兰所画他戴黑冠,是道家的么? 不得而知。
襄阳有后人所建怀念孟浩然的孟亭,“千古高风在,襄阳孟浩然”,米公应该去拜过吧? 米公祠内也建有洁亭,前后相映,高洁之士心是相通的,要不后人为何将孟、米二人合璧称颂为“诗书两襄阳”呢?
米公是崇尚晋唐风度的,他若生逢魏晋,一定是《世说新语》中大书特书的标志人物。一个飞扬大草和豪迈文辞之士,会是叶衍兰所绘之态吗?单就米公书法之气势,似不是“温文尔雅”所可括之。唐代张怀瓘是书论大家,常以兵器喻人书法之势,排王羲之草书为末位,说他草书“无戈戟铦锐可畏”,评欧阳询“森森焉若武库矛戟”,评王珉是“金剑霜断”,评程邈是“摧锋剑折”,惜乎张怀瓘与米公不同朝代,设想他假若看到米公书帖,将如何比喻? 自宋以降称誉米公书法者,苏轼说是“风樯阵马”,黄庭坚喻为“强弩射千里”,刘克庄说是“神游八极,眼空四海”,朱熹赞为“天马脱街,追风逐电”,赵孟頫称为“游龙跃渊,骏马得御”,等等,翻一翻马宗霍的《书林藻鉴》,比比皆是,远胜于张怀瓘的比喻,气魄雄廓多矣! 这样的气势怎样画得出?不过古人绘像多为似与不似之间,甚至将前人画像直接取用。比如《韩熙载夜宴图》中的韩熙载像,直接被宋人作为韩愈像流布,大概是韩熙载长髯疏朗,相貌轩昂,人们宁信是韩愈。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纠正,但后世仍相沿如旧。历史上流传的苏东坡像,多浓长之髯,其实并非如是。米芾《苏东坡挽诗》云:“方瞳正碧貌如圭”,圭,古帝王、诸侯大臣持玉制礼器,长条形而上尖下方,亦有出土文物为证。可见苏轼脸长显奇,并未有髯。再如近年出土海昏侯墓的铜镜背板上的孔子像,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清瘦、长须,与后来朝代的孔子像皆有所不同。其实像与不像一点也不重要,也不必苛责古人。叶衍兰自有胸中所仰的米公形象,米公在人们心中一定有各种各样的神态,我相信在今天,会仍然永远飘散在烟云山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