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8月25日 星期三

    求真、明道、唯美的学人年谱

    彭华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8月25日   20 版)

        《汤炳正先生编年事辑》,汤序波撰,中华书局2021年3月,86.00元

        在与师、友、生的交流中,本人曾经坦言:个人的读书、治学、写作,其领域主要是“一头一尾”。“一头”是先秦、秦汉史,“一尾”是近现代学术史。因此,近现代学人的日记、书信和年谱、传记等,都是我所喜爱的读物。近现代学人的年谱,我翻阅过若干种,最近一口气翻阅了《汤炳正先生编年事辑》,颇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大致而言,《汤炳正先生编年事辑》在以下三个方面让人“眼前一亮”:

        一、求真,还原真实的历史。这是史家精神。

        众所周知,年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写作年谱是个“苦活儿”——既花时间,又考验功夫;而且往往付出很多,但又收获不多。年谱的写作,在资料上有“三难”——资料收集难,资料剪裁难,资料考辨难。能够攻克这“三难”,方能入乎“合格年谱”之列。

        年谱的写作,首先是要全面收集资料,并且力求“涸泽而渔”。其中,日记、书信以及档案、媒体报道等,都是第一手资料,并且是“同时期”资料,故而弥足珍贵。汤炳正先生所作日记1966年被全部抄走(未归还),仅有若干书信传世。此前,汤序波整理出版过《汤炳正书信集》(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现在,又将新发现的书信悉数收入《汤炳正先生编年事辑》,二者可谓相得益彰。

        除谱主的日记、书信外,作者的日记、书信也是第一手资料。《汤炳正先生编年事辑》的作者汤序波,是谱主汤炳正先生的孙子,恰好就有写作日记的习惯。在写作《汤炳正先生编年事辑》时,汤序波的日记便派上了用场。汤序波的日记,记录了谱主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学术研究、学林评论等(如第360-362、414-417、

        459-461、507-508、566-569、573-579、580-584、590-591页等)。其中的有些学林评论(“月旦评”),是谱主与作者的“私人话语”,代表的是谱主的真实看法(如第395、415、578页)。这是外人无缘得知的,也是非常珍稀、非常可贵的。

        让我颇为惊讶的是,虽然我也有写作日记的习惯,但我的日记基本上是“流水账”;而汤序波的日记写得是那么丰富,那么真挚,那么细致,故而其价值更加宝贵——此可为本人和他人借鉴也!据悉,作者撰有《日记中的先祖父汤炳正》(未刊稿),我们拭目以待其刊布。

        二、明道,展示谱主的学术。这是学人素养。

        当年(1950年),杨树达在致陈寅恪的信函中说,“古来大诗人,其学博,其识卓,彼以其丰富卓绝之学识发为文章,为其注者亦必有与彼同等之学识,而后其注始可读,始可信。否则郢书燕说,以白为黑,其唐突大家已甚矣”。杨树达在信中所说,已然道出研究大家在知识结构与学术素养层面的要求与考量。

        本书的谱主汤炳正(1910-1998),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晚年的得意弟子。太炎夫人汤国梨曾言:“章生前对汤(炳正)极赏识,以为乃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汤炳正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楚辞学家,在语言学、文学、文献学、神话学诸方面卓有建树,而尤以语言学理论和楚辞学研究蜚声海内外。汤炳正先生著有《屈赋新探》《楚辞类稿》《渊研楼屈学存稿》《楚辞讲座》《语言之起源》《剑南忆旧:汤炳正自述》等。

        为这样的一位大学者写作年谱和传记,在学养上、在学识上是具有挑战性的。汤序波君迎难而上,21年前出版《汤炳正评传》(2000年),11年前增订为《汤炳正传》(2010年),现在又出版了《汤炳正先生编年事辑》,可谓一气呵成。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许多学术大家、文化大师往往乐意“金针度人”。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1915年)的开诚布公,王国维《〈毛公鼎考释〉序》(1916年)的现身说法,陈寅恪的《王静安先生遗书序》(1934年)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全面揭示,都是个中显例。《汤炳正先生编年事辑》的附录一《自述治学之经过》(1987年完稿,1993年修改),亦属个中佳例。汤炳正先生自述其治学特色,“于小中见大,于果中求因,于现象中探规律”(第605、613页),“由博返约,由约而博,最后归结为约中见博”,“由旧而新,由新复旧,最后归结为旧中见新”(第614页)。汤炳正先生告诫汤序波,“入门须正,立意要高”,“知识面要广,但专精更重要”(第279页)。凡此种种,均为其一生治学的经验所得,亦堪为指导治学的金科玉律。

        三、唯美,追求阅读的美感。这是作家工夫。

        我向来认为,学术著作应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较高的审美度,要让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读者“看得进去”,并且最好能让读者由此而对历史文化发生一定兴趣。其中的“理想境界”,便是成语所说的“雅俗共赏”。这一点说来容易,而写作其实很难。诚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汤炳正先生编年事辑》正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唯美作品。汤序波先生的“文字工夫”,实则部分来源于谱主汤炳正先生的示范与教导、督促与鞭策。汤炳正先生认为,“表达能力”和“思想内容”,“两者皆很重要,最好能兼顾”;而他本人的写作则堪为典范,“人家说我的文章这两者协调得还好”(第395页)。汤炳正先生还亲自指导汤序波写作,并亲自为他修改作文,“爷爷逐字逐句给我讲他为什么这样修改的理由”(第391页)。

        客观而言,《汤炳正先生编年事辑》的写作是成功的,出版后的反响是可观的。2021年5月12日,《中华读书报》发布《中华读书报5月推荐榜,《汤炳正先生编年事辑》便榜上有名。可喜可贺也!

        顺便说一下:旧作《章太炎与巴蜀学人的交往及其影响》(2012年写作,2013年发表),有一节写的就是汤炳正。初稿完成后,曾蒙汤序波兄审阅。附记于此,以志谢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