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

    “书说文博”

    探寻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雷英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10月21日   08 版)

        《肃南马蹄寺石窟群》,敦煌研究院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20年7月,280.00元

        肃南马蹄寺石窟群位于今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境内,属于甘肃省中型石窟群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河西地区较重要的石窟群之一。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曾经商贾不断,驼铃声声……这里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较早地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佛教传播和流行的广大区域。这里的中小石窟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延续时间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与新疆石窟、中原石窟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史。可以说,河西地区中小石窟有如佛祖撒下的珍珠,在茫茫戈壁,星罗棋布,熠熠生辉。

        然而,时隔千年,这些曾经辉煌的明珠也逐渐暗淡。它们所处的山崖多为结构松散的砂岩质地,受风化、水侵蚀、生物病害以及危岩等自然侵害,再加上文物分布零散、保护范围大、交通不便等原因,文物保护极为脆弱。为了摸清甘肃河西地区中小石窟的分布和保护状况,全面、科学、客观地记录这些散布在甘肃河西地区的古代佛教艺术,使之成为珍贵的档案资料,考古学家们开始了探寻之旅。

        2002年,甘肃省文物局启动了“甘肃河西地区中小石窟调查”项目,由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先生担任顾问,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具体承担。调查涉及甘肃境内9个县市区的28处石窟。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考古队员们最终完成了全部踏查、测量、绘图、拍摄和文字记录工作,并于2015年底成功结项。

        这一项目的成果结集成《甘肃河西地区中小石窟调查报告》系列,包括《肃北五个庙石窟群——附一个庙石窟》《瓜州东千佛洞石窟群——附旱峡石窟、碱泉子石窟》《玉门昌马石窟群——昌马下窖、大坝附赤金红山寺、十佛洞及红柳峡、积阴功台等石窟》《肃南文殊山石窟群——附闪寺坝河石窟、景耀寺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群》《民乐童子寺至靖远法泉寺石窟群》六本,因其重要意义,先后被列入科学出版社重大项目库,“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而这本《肃南马蹄寺石窟群》就是其中之一。

        马蹄寺石窟群现存70余窟,塑像500余身,壁画1200余平方米,包括北魏、西魏、唐、西夏、元、明、清等朝代的洞窟及塑像与壁画,内容非常丰富。

        在敦煌浩瀚如海的沙漠戈壁,在雅丹苍凉壮阔的云烟之下,你也许很难想象当年的商队川流,繁华似锦。但是从石窟寺的遗存中,似乎又能寻到一些踪迹……

        《肃南马蹄寺石窟群》执笔者张小刚介绍:“通过多次实地调查,我们对马蹄寺石窟群的各处遗存做了细致的考察,除了对学界熟知的一些石窟建筑、泥塑、壁画等遗迹现象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记录以外,又新发现了不少层位关系和造像遗迹。这些成果对于研究马蹄寺石窟群的开凿与重修的历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金塔寺东窟中心柱正面上部有一行坐佛塑像与一行天宫菩萨塑像,均为早期造像,在每身坐佛或有的天宫菩萨旁边的柱面上,我们都发现了墨书补写的西夏文题记。这证明了东窟在西夏以后至明代中期以前这个期间曾进行过重修。又如,千佛洞第2窟左壁有比较明显的重层壁画,从表到里,表层为明代壁画,其年代有右壁后部的重修题记作为证据,第二层为元代壁画,以红泥作地仗,表面可见有焦黑色或灰色的色块,这与千佛洞第1窟中心柱右侧面表层壁画的作法相同,后者表面有元朝大德二年(1298年)与至正八年(1348年)的刻划题记,可见此层壁画最晚在元代,第三层绘有身上敷白粉的菩萨等壁画,与窟顶剥出的底层壁画即身上敷白粉的飞天应属于相同的层位,其年代约在西魏时期,第四层残存一行小坐佛等,其年代应该不晚于北魏时期。”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多处,说明当时的石窟延续了多个朝代,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香火之盛。

        早期佛教从古印度经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中原王朝佛教文化辐射和倒流到河西走廊而留下的遗存,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印证。这些,在肃南马蹄寺石窟群中也多处可见。

        金塔寺石窟中高浮雕的飞天或菩萨像,体型丰满匀称,国内有人称之为“高肉”雕塑。这种雕塑与阿富汗发现的佛教雕塑具有相似性,如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所藏的菩萨、龙王等塑像均具有较强烈的肉感,两者之间是否有一定联系,尚可进一步研究。金塔寺东窟中心柱左侧面中层小龛外的立姿背面裸体胁侍菩萨像,最近张善庆先生提出可能是魔女像,李崇峰先生认为其身体造型和服饰皆为西域式。这种表现裸体背面的形象,在古代希腊艺术中比较常见,阿富汗也出土有这样的浮雕石膏人像。

        马蹄寺石窟群的标志性洞窟北寺三十三天在海内外享有盛名。其规划宏大,雄伟壮观,沿山自下而上,凿筑在陡峭的石壁上。它是西夏至元时期复合型的异形洞窟,由七层小型洞窟或小龛组合而成。呈宝塔形,通高40余米,共包括7层21个洞窟,规模异常宏大。各层洞窟之间,有一条开凿在山腹里的曲折隧道相通。隧道壁上残存有一些壁画、塑像及浮雕的石塔。明代朱惟均有《马蹄寺》七律一首赞曰:

        古剎层层出上方,云梯石蹬步回长。金身宝像莲开座,玉梵清音月近床。茶沸烟腾禅出定,花飞泉落水流香。逢僧共说无生话,回首尘劳意自忙。

        然而,这些“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因为分布零散、保护范围大,又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实地考察难度很大。有人说,考古工作需要情怀,也正是因为有这份情怀,在面对困难时,考古队员们选择了坚持。茫茫戈壁,他们一出去就是一整天,饿了就几口干粮。头顶烈日,任塞外的风沙吹过……

        就这样,作者于2005年6月完成了对马蹄寺石窟群的细致调查,测绘了大部分洞窟的结构图,拍摄了照片,对洞窟的内容作了详细的文字记录,并于2011年9月与2013年9月又两次赶赴当地进行补充调查,以核查第一次工作,同时也补充测绘了部分遗漏的已编号洞窟,拍摄了拟作正式出版所用的照片,补充摄制了主要洞窟的漫游影像,也对洞窟内容文字记录进行了核对与补充。

        这些调查和记录资料,全部如实完整地反映在书稿里。全书分七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北寺、南寺、千佛洞、金塔寺、上观音洞、中观音洞、下观音洞的情况。书中有测绘的位置图,洞窟平、剖面图,佛像图,记录十分详细。另附172版珍贵照片,从多角度全面展示了洞窟、塑像及壁画的情况。上起十六国,下迄清代,这一千七百年间,历代都在马蹄寺石窟中留下了珍贵的艺术作品,因此,有人称其为“通史型”的石头艺术博物馆。

        石窟艺术是融合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艺术,起源于印度,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地处陆上丝绸之路交通要道的肃南马蹄寺石窟群,其石窟艺术中更能体现出外来风格和中原本土风格交织融汇的情况,对于了解佛教石窟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