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9月30日 星期三

    疫情防控中如何贯彻法治

    姚海放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9月30日   10 版)

        《依法战疫: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法治之维》,莫于川、林嘉、田宏杰、姚海放、刘洋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第一版,24.00元

        晚上十点,关闭摄像头结束网络授课,让我以较为轻松的方式来谈谈《依法战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法治之维》一书的写作感受。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的爆发与蔓延影响所及,既包括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宏观大局,也有柴米油盐的家长里短,还有互联网时代的舆论与情感表达。如何应对疫情,不仅是各领域学者研究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个普通人正在逐渐习惯并进行生活方式转变的当下之问。借助此篇小短文,还是想再强调“应急、法治、常识、理性”这四个词。

        在经历了手忙脚乱的疫情防控初期之后,全社会最终还是形成了共识:疫情应急防控也需要贯彻法治原则。

        尽管我国在2003年抗击非典和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等事件后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应急法律体系,出台了包括《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但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仍暴露出短板和不足,甚至有因应急需求而否定法治原则的行为或事件。这更提示我们在应急条件下重视和珍惜法治原则的必要性。

        问题是:法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贯彻法治如何因应社会变化,特别是在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维护法治?大家一定听过一句话: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此言不假,但也非全对。真正意义的法治要求按照法律规则治理,但也不能拘泥于法律规则,而是强调法律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稳定性在于我们已经拥有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应急法治的基础。这是总结各国应急法治和我国以往应急事件的经验所得;灵活性在于在已有法律框架下,根据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灵活调整,如采取隔离措施、调整应急响应级别、改变工作学习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实践表明,我国的确在抗疫进程中自觉地实践了依法抗疫。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经验是:不固守成规,审时度势,平衡协调。

        或许又有人问:审时度势、平衡协调,岂非又回到了人治?其实不然。一方面,此种审时度势、平衡协调,是在固有的应急法治框架之下,是在整体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理念指导和制度约束之下,终究不会漫无约束;另一方面,每次审时度势、平衡协调后的抗疫措施,都要经受公众评价、媒体监督和实践检验,严格落实问责制,这些都是法治原则的具体要求和落实。因此,审时度势、平衡协调绝非人治,而是法治条件下法律灵活性的必然。

        最后就说说如何审时度势、平衡协调。标准判断来源大体是两个:常识和理性。常识是生活中各种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疫情突发,尽管存在诸多与以往经验冲突的现象,但整体上,人类应对疫情的经验仍然是可用的,因此遵循常识仍是判断如何平衡协调的一项因素。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让人充分意识到专业的优势和必要性,盲目、莽撞甚至耍弄手段都无助于缓解疫情,这一点在国际抗疫实践中体现无疑。所以,防范疫情必须听防疫专家和医疗人员的建议,疫情下的社会治理也需要听管理和法律专业人士的建议。概言之,常识是经验之积累,而理性的基础是经验;缺乏二者往往陷入愚昧和反智之中。

        《依法抗疫》一书,是包括莫于川、林嘉、田宏杰等几位在法学领域有精深造诣的学者,以及刘洋、莫菲等锐意进取的青年法学人的审思和判断。或许写书之时尚处在严冬或初春之际,有些判断出于当时的疫情防控现实,但至少反映了法律人当时的思考。成书后的数月社会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证成了书中的诸多判断,也证明了抗疫中法治的重要性。正基于此,我可以充满信心地向读者推荐此书,相信大家必定能在书中找到法治的坚守和抗疫的灵思。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