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当代著名哲学家赵汀阳先生的随笔集《没有答案:多种可能世界》。在阅读过程中,有一些零星的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好的学者应有深沉的历史纵深感,因为任何人、任何事、任何问题都是在一定历史时空中呈现的存在。黑格尔曾说过,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有历史。这部文集充分体现了赵汀阳先生的历史意识。“中国的精神世界以历史为本,历史意识对精神世界的所有方面都有建构能力。”(《没有答案》P287)赵汀阳说,“‘第一哲学’的出发点就是‘我行故我在’”(《没有答案》P6),而“我行”即是“对生活的‘创作’”(《没有答案》P7),“人是生活的作者,也就是历史的作者和未来的作者”(《答案》P3),这充分表达了作为人之根本的行动的主动性与创作性,但这种创作不是闭门造车、凭空乱造,“历史是承载着可以共同分享的精神故事,而这些故事又成为解释现实生活具有何种意义的精神传统”(《没有答案》P238)。这便需要两方面的历史维度,即现实的历史与观念的历史。正是在此意义上,赵汀阳先生认为他的思想并不具有“原创性”,“我所做的工作只是沿着前人开拓的道路继续劳动而已。我不太经常复述前人的思想,但却是借助前人留下的精神食粮去继续劳作,并以此向前人致敬”(《答案》P12)。
从这本文集中能够充分感觉到赵汀阳先生知识之渊博,其知识构成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学科,甚至还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自然科学知识。从希罗多德到修昔底德、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从康德到黑格尔……从孔子到孟子、从老子到庄子……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这些思想家的观点被先生运用得游刃有余。从这些文字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先生对待人类文化的宽和态度。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无立场”地思考。“‘无立场’就是反对任何观点拥有特权。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去说,‘无立场’就是以存在论的态度代替价值论的态度。”(《没有答案》P16)我觉得这应该是每一位追求真理之人理应具有的海纳百川的宽和精神,即像先生那样对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思想资源的充分包容与吸纳。当然,这种兼容并包并不是无原则的思想妥协,而是包含着深刻的学术反思性,如他批评前苏格拉底哲学、洛克的白板说、康德的先验统觉“缺乏建构意义”(《没有答案》P81),批评“中国哲学在知识论方面比较贫乏”(《没有答案》P100),批评亨廷顿文明冲突理论,批评霍布斯自然状态说,批评罗尔斯无知之幕说,等等。先生的这种宽和的学术立场都给读者很开阔的视野,对理解世界的一些根本议题具有很大启发意义。
赵汀阳先生不纯是书斋中的哲学家,他的问题旨趣始终关乎中国、世界乃至人类的实际生存问题。在谈到中国人未来的生存命运问题时,先生说到:“中国需要一个‘存在的跳跃’。存在的跳跃需要自觉精神的建构,有了精神的自觉才能够达到存在的自觉。”(《没有答案》P63)在谈到人类的命运时,他说:“人类未来的最大问题恐怕不是政治问题,也不是伦理问题,而是存在问题,也就是‘存在还是毁灭’(tobe ornottobe)的问题。存在先于共在,必定导致存在的灾难;共在先于存在,存在才成为可能。”(《没有答案》P25)在谈到我们引以为傲的科学技术时,他说:“目前人类的高技术发展就正在走向无法控制的技术赌博,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基因技术。”(《没有答案》P210)这些振聋发聩的论断在这部文集俯拾即是。赵先生的功夫就体现在,既可以做纯粹哲学的理论研究,又能够游刃有余地对中国与世界的现实层面进行分析,使得他的论证既不流于天马行空式的大词说理,也不囿于零打碎敲式的小词游戏。
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在阅读过程中还是有两点疑惑之处。其一,诚如学者周濂在书中所提出的问题:“您从天下体系一直到今天,中国元素一直贯穿你的思想发展。中国元素是不是一种有立场的分析?”(《没有答案》P58)在整部文集中,先生尤其表现出对中国元素的偏爱,那么这是否与先生“哲学永远向问题开放,永远在重塑观念”(《没有答案》P60)的“无立场”的哲学原则矛盾?其二,依先生之见,在解决“世界政治”(非国家政治与国际政治)问题时,“中国古代的‘天下’概念可以重新创作为一个能够容纳新问题的分析框架”(《没有答案》P73)。“天下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世界政治制度”(《答案》P120),从而“让世界处于某种普世体系的管理之下”(《答案》P99)。而我的疑惑是,在这样一个生存多元的时代,这种严整的“天下体系”概念是否能够承载起当下以及将来这个变化剧烈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