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很久之后,我才终于从头到尾,将这本《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植物分类指南》通读了一遍。这段时间有些太过漫长了,两个月,或者三个月之久。然而,这确实是一本需要很长时间,来慢慢阅读、体味和记住的书。因为它并不能令读者获得简单的阅读快感;它也不能够让你用来打发极度碎片化的时间,不是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的书。我在每天睡前,读一阵子,将其中有意思的部分记录在手机上,翌日稍作整理,制作成属于我自己的读书笔记。这是确实需要写读书笔记的书呢。
另外我在想,究竟什么样的读者,才会需要这样一本植物分类指南呢?
书中讲到了植物的种类、形态、起源、地理分布、系统学,以及一点儿园艺学方面的内容。语言虽不至于死板乏味,但全然没有为了讨好读者而故作轻快。插图非常精美,每一个植物类群,都配以数张插图,任凭哪一张,单独拿出来放大些,都可以挂在墙头,当作装饰画。然而在书里,它们非但没有被放大到撑破天地的样子,把这本书变成美丽而仅供欣赏之用的画册,而都是为了介绍植物种类或类群,为了搭配行文,而以恰到好处的尺寸,放在了相应位置。
大约是带有彩色插画的植物分类学扩展阅读教材吧!我在心里暗自为这本书定位。但是,它终究不是面向植物分类学专业学生的教材。它的读者应该是对植物(或植物分类学)稍有兴趣、愿意深入了解一点点相关知识的爱好者们。
其实它是一本小百科,关于75个植物类群的小百科。所以你即使没有心思如我一般,将这本书通读一遍,也可以把它当作资料或工具书,长久地存留,需要时,拿出来翻阅查找。
要特别指出的是,相比于国内大多数类似图书而言,这本书更贴近国际上流行的植物分类学发展趋势。前一阵子,有一位植物学前辈对我说,我们的植物分类系统,在教学时也要调整了,调整成国际上新近被当作主流的APG(AngiospermPhy⁃logenyGroup,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组)系统。这是一个重要的改变。APG系统采用了更为合理的科学依据,其结果体现在部分植物类群发生了较大变动,一些类群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也出现了改变。“连邱园都要改成APG系统,我们也该调整啦!”前辈如此感叹。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几乎成了一个风向标。
然而国内的大部分植物学教材,以及植物分类学的相关参考资料,却尚未随着风向而调整。或者说,调整和改变尚未完成。至于爱好者,面对这种或许专业性较强的改变,可能会感觉手足无措。因此,我十分珍视这本《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植物分类指南》。其中的75个植物类群,都是按照APG系统来讲述的。例如在过去,百合、萱草、铃兰、水仙都被放在“百合科”中,如今,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类群,而关于这些新类群,爱好者们需要一个明晰而准确的说法。这本书就能满足这种需求。
也许通过网络或其他一些信息渠道,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一些相关的说法。但这些信息一来比较零散,二来也可能存在传达甚至翻译上的偏差。我曾有些为《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植物分类指南》这本书担心来着——内容确然很好,但译者如果植物学功底不够,在翻译时参考了一些不甚可靠的资料,那么有可能将这本书翻译成遗憾之作。幸而译者刘夙博士非但拥有植物学相关的知识,而且对于相关的历史文化和命名规范,也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因此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是非常值得信赖的。
若是作为小百科,我其实很喜欢这本书里关于园艺和烹饪(可惜后者只是间或出现)的内容。特别是原著是以英国为背景的,其中讲述的欧式园艺(以及烹饪)相关内容,也是如今同类图书中较为准确的。
遗憾之处也有。原著是以英国人的视角书写而成的,所以在选取植物类群或物种方面,多少还是优先选取了英国常见的植物。例如“半日花科”这个类群,在欧洲花园中极为寻常,而在我国却相对少见。因此这本书还不能作为在中国识别身边常见植物的鉴别手册。期待国内也能很快出现采用APG系统的植物分类指南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