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作为文学形式,其必然以虚构的方法,讲述跌宕故事,催人思考,让人“感同身受”。当《线索》掩卷之际,再对照杨保罗的《畅销书》,假如两本书的名字一致,对读者将会是怎样的阅读体验?作为假设,依旧不妨碍小说本身的流畅,尤其是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里,都充斥着“谁是凶手”的疑问,而这样的疑问下,注定让每个读者“提着心吊着胆”读下去,且会陷入一种类似“剥洋葱”式的阅读快感之中。更有深意的是,当洋葱剥到底的时刻,小说依旧没有给出确凿无疑的答案,继续沉浸在小说开放式结局中,相信着自己的相信,疑惑着自己的疑惑。或许,这本身也是该书的寓意所在:即使破案,即使证据确凿,也不会送给你答案,而是催你独立思考。
“纪工死了”,这宛如晴天霹雳,又像是许多人的期盼。纪工不过是个仓库管理员,而人们缘何期盼如斯,也不过是他用手中仅有的权力,为自己谋福利罢了。他是很多人眼中的“坏人”,甚至是“恶人”,所以会贴上“死有余辜”的标签。只是在法律至上的国度里,谁都没有动用私刑的权力,任何枪杀案都是十恶不赦的。于是,围绕着“纪工是被谁枪杀的”这个主题,将整部小说的节奏推下去,在读者的无限悬念中,深入到细枝末节的人物关系上。可以说,整部小说都是在解答“纪工是被谁枪杀的”这个悬疑,更是推动着读者兴趣的关键,由此开启的“剥洋葱”之程,可谓是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当老赵和小李代表的警方一筹莫展时,一部《畅销书》横空问
世,打破了案件的沉寂。这正如那些所有的悬案一般,只要时刻关注,总有些意外发现。更可怕的是,《畅销书》的内容与枪杀案高度吻合,甚至完全一致。对警方来说,破案需要的是证据,而小说总归是小说。当证据缺失,而《畅销书》成为“唯一稻草”的时刻,继续跟进成为必然选择。但《畅销书》作者杨保罗的失踪,纪工周围关系的逐一排查,都让“凶手”的嫌疑指向了杨保罗。按照推理小说的逻辑看,假如如此弱智,也算不上好的小说,太容易找寻到“凶手”,往往并非“凶手”本身。
唯有当杨保罗现身,在多次访谈后,所有人物形象才渐渐变得清晰起来。而人物的描写,也会成为小说增色的关键。而小说中,关键人物如纪工,他到底是不是坏人?
杨保罗写出《畅销书》揭露现实,他是不是好人?在有关于人性的善恶间,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这也正是让读者思考的外延,人性之善恶本身就是难以厘清,更多的时候甚至杂糅在一起。纪工是坏人,这在被他刁难的业务员眼中如斯;纪工为何最后“良心发现”只收了一半的好处费,他仿佛又不再那么坏了。而保罗看似协助警方破案,却又借助《畅销书》名利双收。可见,人并非善恶易分,而总会在善恶的矛盾之中徘徊挣扎。
围绕着死去的纪工,进行着人性的审问,揭露开人性的暗疮,这是小说始终关注的内容。为了自身利益不惜买孩子献给自己的姐姐,巴结自己的姐夫;满足自己的利益,故意给业务员使绊子;自己
出轨,还不允许妻子离婚——这是死者纪工的真面目。吴工的蝇营狗苟,希望纪工死后自己独揽大权。即使作为警方的小李,也最终在破案中和刘老师“走在一起”,看似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多少有些以公谋私的嫌疑。而充斥人物关系中的爱与性,忠诚与背叛,都纷纷跃然纸上,看得读者感同身受。
《线索》是小说,却又来源于现实,有作者自己的亲身体验,甚至“死者纪工”这样的人物也存在于现实中,作者欢迎“对号入座”的坦然态度,希望唤醒类似假公济私人物的努力赫然呈现。正如杨保罗的《畅销书》那样“现实”,《线索》也是如此“现实”。希望书本中的人物,真的也能够有幸看到《线索》这本书,能够醍醐灌顶般惊醒,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反思而改过自新。尽
管很难,但又不是没有可能。
正如作者在扉页上写的:生而为人,万幸之幸。作恶者终将接受惩罚,为善者也会心有所属。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但对这起发生在小小县城的仓库枪杀案,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也不能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