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7月01日 星期三

    从整个中国网络文学史的立体视域考察出发,“非严肃”立场和未来的“严肃”走向,是网络文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坚守。

    网络文学的“非严肃”立场和“严肃”走向

    赵阳 傅一岑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7月01日   11 版)

        《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欧阳友权主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158.00元

        1998年至今,中国文学史上演了一幕前所未有的奇观——“全民写作”。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悟空传》《最强兵王》《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鬼吹灯》《亮剑》《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网络英雄传》《失恋33天》《搜索》《杜拉拉升职记》《欢乐颂》《死亡日记》《琅琊榜》……痞子蔡、今何在、慕容雪村、天下霸唱、当年明月、南派三叔、唐家三少、血红、猫腻、海宴……

        海量网文的冲击之下,文学与商业激烈碰撞。从山野草根和技术丛林中生长的网络文学,挟资本与IP之势,强势入驻大众视野。

        网络文学一向站在草根文学的立场呼唤大众,与传统“严肃文学”壁垒分明。然而游离于严肃之外的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却形成了“非严肃”与“严肃”并存的双向格局。

        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重要奠基人欧阳友权在其《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这部专著中,对网络文学进行了立体考察,以严谨的大数据分析和系统的学理研究,审视并廓清了网络文学的“非严肃”立场和“严肃”走向——其实网络文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肃和深刻得多。

        “非严肃”立场:网络文学存续的根基

        文学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学能有网络文学这样的增长速度,形成如此浩瀚的作品体量;也没有任何一种文学像网络文学这样拥有如此多的读者,并对大众娱乐消费产生如此广泛的渗透和影响。根源为何?“网络文学的底层意识、读者中心、人间烟火、民间立场,其所蕴含的人文气息和为民情怀,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民本’思想和‘亲民’情怀。”(《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

        无论“底层意识”“读者中心”,还是“人间烟火”“民间立场”,都基于网络文学从作者到读者、从创作到接受的全过程中一以贯之的“非严肃”立场,这是网络文学的底气和存续的根基。

        底层意识,源自网络的自由准入原则。网络文学诞生之初,因其“去精英化”自由平等的草根特质被公众接受,“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成就了“全民写作”大潮。尽管争议不断,但超过1700万的网络文学创作队伍,使文学重返民间已成不可逆转的大势。读者中心,基于网络文学的商业模式。2003年起点中文网推出VIP收费阅读模式并沿用至今,大大加速了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进程。在文学商品化的大背景下,一部作品如果缺少读者的点击和阅读,就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读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话语权也由此大大增强。

        人间烟火和民间立场,是就网络文学的内容而言。其实,在20世纪末网络文学兴起之前,文学创作的主题便已开始下沉——从80年代“体制内”的人和事转向了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个体经验和都市趣味。网络文学创作的大众化、祛魅化趋势更加明显。

        网络时代的全民写作、全民阅读,形成了一种文化产品“需求—供给”的良性互动关系,并构建起日渐完善的商业运作体系,而维系大众关注度和消费黏合度的核心,即网络文学的生存活力,始终在于其草根特质,即“非严肃”的“亲民”立场,以及由此生发的广阔的“下沉”空间。

        网络文学的“严肃”走向:

        时代裹挟的必然

        严格来说,网络文学的范畴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它是社会进程中科技、经济和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

        网络文学的发展是信息时代技术丛林的一次探险。网络文学的一路高歌猛进,离不开受众群体——网民的不断扩张;而网民数量的提升,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信息时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席卷全球的媒介革命仍在继续,新兴智能的信息技术层出不穷,网络文学也不可避免地要跟随技术革新的步伐迎接新的挑战和转型。

        除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网络文学的勃兴和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强大驱动。“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语境才是网络文学发展最为重要、最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网络文学形成了以付费阅读、广告等盈利形式为主的线上经营,以IP改编为核心的衍生产业,以及以线下出版为主要经营内容的产业化模式。同时,网络文学全方位渗透了中国的泛娱乐产业,与影视、游戏、动漫等泛娱乐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度过了磨合期,日渐繁荣、壮大,也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和载体之一。愈加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不仅为网络文学乃至网络文学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更带动了数字经济这一新兴行业的就业。

        近年来,网络文学依托中国历史文化、直面现实生活的创作取向日益凸显,现实题材作品数量不断增加,渐渐撕去了早年含褒带贬的“草根”标签,呈现出愈加开阔的民间立场,开始与主流价值观“合流”。“网络文学中现实主义成分的增加,不仅仅是因政策支持或主流视野的关照,它的发展恰恰迎合了时代的需求、市场的突破以及读者的审美需要,是网络文学发展至今自身对于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和进化。”(《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回溯过往,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作品如阿耐《大江东去》《欢乐颂》,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都完成了IP的成功转化。2017年以来的历届“网络文学”大会上,网易文学、掌阅、磨铁等网络阅读平台和出版机构,纷纷强调时代背景下现实题材作品的价值。民间立场和主流价值观并不冲突,当下二者的“合流”,正如20世纪90年代传统文学领域通俗化写作与草根网络文学的前后兴起,意味着社会文化整体导向的时代变迁。

        今天的中国网络文学已然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成为社会文化体系乃至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其影响力与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其未来走向也必然受到时代发展的裹挟,从基层创作到顶层

        设计,从商业运作到文化输出,都将纳入时代发展的“严肃”审视当中。

        大众对于网络文学的评判和争议,常常在“非严肃”与“严肃”之间游移。事实上,从整个中国网络文学史的立体视域考察出发,“非严肃”立场和未来的“严肃”走向,是网络文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坚守。以严肃的研究态度,厘清网络文学“非严肃”与“严肃”的关系,才能对网络时代的文化生态有清醒和理智的认识。对此,《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的整体观照颇为重要,该书可为中国网络文学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