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泰航空(CathayPacif⁃icAirways)英文第一个单词Ca⁃thay,原意是契丹,现在都译成中国。原来西方是通过发现契丹,而发现了中国的。
契丹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部族,唐朝时期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就十分密切。曾建立中国历史上的辽朝(907—1125),金灭辽,辽朝贵族耶律大石率领其中的一部到西部建立了西辽(1124—1218),疆域横跨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西辽曾击败突厥人在中亚和西亚建国的塞尔柱伊斯兰帝国,也曾是花拉子模的宗主国,每年进贡3万金第纳尔。强盛一时,名震欧洲,被突厥语和西方史籍称之为喀喇契丹(Qara–Khitay,按Khitay即Cathay),1218年亡于成吉思汗东征。契丹(英文Cathay)一名却不胫而走,被西方当做中国本土的代称。
大蒙古国时期,率先东行的法国教士柏朗嘉宾、鲁布鲁克在游记中都提到契丹(北方中国),还推测契丹就是古代的赛里斯人(丝人)。但是,真正在契丹生活、游历,并留下令人眼花缭乱记录的是威尼斯人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1254—1324),出身于威尼斯商人家庭。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随父亲与叔父来中国经商。本来想从霍尔木兹坐船直接到达中国,后来改从中亚陆路,途径新疆、敦煌,1275年来到大都北京。在中国生活了16年之后,1291年初,马可波罗从泉州出发,离开中国。(此处离华年代的考证,采用业师杨志玖先生意见)1295年回到威尼斯后,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被俘后,在监狱里留下了一部伟大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重点记述了他在忽必烈统治时期的元朝见到和听闻的各地风土人情,也包括日本、东南亚、印度等地区。作为商人,马可波罗的主要兴趣集中在经济、商业、道路走向和地形上。他记载了北京城(汗八里)棋盘般的整齐街道、宵禁制度、钟鼓楼。他提到北京市场上南来北往的商人,印度和中亚的贾客,他关注金银、宝石、珍珠、盐、稻米、谷物、大黄、姜、糖、香料,当然也有中国最主要的贸易商品——丝绸和瓷器。他说世界上任何珍稀的物品都能在北京市场上获得,仅每天驮运生丝进城的车就不下千辆。他诧异地说,“大汗用树皮所造之纸币通行全国”,当金银一样充军饷。元朝对于交通运输、关津道路、驿站以及物价的管理,以及蛮子(原南宋地区)居民的工艺和经商才能,宏大而美丽的城市与港口,有着舟楫之利的广阔的水域交通系统,都令马可波罗赞叹不已。虽然该书中有关个人在华经历,不乏吹嘘之词,比如,襄阳献炮,在扬州为总管三年之类,但是,他关于“契丹”风貌的记载,是详实而具体的。
《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产生过巨大影响,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然而该书面世700多年间,不断有人质疑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有的说,马可波罗最远不过到了他们家族在黑海或者君士坦丁堡的货栈。这么说来,马可波罗的资料凭空捏造不成?在马可波罗之前,欧洲完全没有关于远东地区的可靠信息!那么,他会从哪里得到资讯呢?有人说,他关于契丹(中国)的资讯可能出自中东(波斯文或阿拉伯文)导游手册或旅行指南,因为他没有提到茶叶、筷子、长城、汉字。这种臆测真是毫无道理。天知道是否有过这样的导游小册子!假如真的出自波斯或者阿拉伯人的“导游手册”的话,资讯应该十分“周全”,决不会遗漏像筷子、汉字、女人缠脚这类标志性的中国事物。相反,正因为马可波罗不写汉字,不喝茶,不用筷子,没有见到“契丹概述”之类的文献,全凭个人直观感觉,才不会提到这些“导游手册”应该提及的内容。至于长城,则因秦长城已废弃,今人熟知的明长城当时尚未修筑,马可波罗当然无从谈起。相反,马可波罗所记载的有些事件,比如,1291年初,他们一家从泉州(时称刺桐)启程回国时,与元朝派出的三位使者同行,三位使臣是护送阔阔真公主去伊儿汗与阿鲁浑大王成亲的。这些事件“导游册子”绝不会记载,只有亲历者才得以传闻。
马可波罗经海上丝绸之路回欧洲的途中,在东南亚地区有数月的逗留,他说,南中国海地区有7448座岛屿,大部分岛屿都有人居住,苏门答腊及其附近的岛屿是珍贵的香料产地,还介绍了这里出产黄金、药材和宝石。马可波罗回到欧洲的时候,恰逢家乡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爆发战争,他参战被俘,在狱中口述东方见闻,受到特殊关照,因为热那亚人关心他提供的商业信息,尤其是丝路那边的信息,最后同室难友传奇作家鲁思蒂谦诺,根据马可波罗的口述及其后来补充的相关笔记,笔之于书,1298年完稿。
马可波罗不仅发现了契丹,而且他的游记成为激励西方努力去发现新世界的契机之一。
此前西方世界对于远东的知识,基本依据古典时代欧洲最著名的地理学家托勒密(Ptolemy)所著《地理学指南》。认为只有取道陆路才能到达丝国(中国),而马可波罗则表明,亚洲大陆的东部并非封闭的水域,而是海岸的边缘。马可波罗记载的“行在”(即杭州)城,距离海洋仅25里,“在一名澉浦城之附近”,可以乘船从海路到达。有西方史家评价说:“马可波罗对亚洲东海岸的描述,对于排除前往远东海路上的许多困难,有巨大价值。”哥伦布就是手握着《马可波罗游记》寻找前往契丹的海洋之路的。可以说,地理大发现的伟大壮举滥觞于14世纪。
马可波罗生前及死后一个时期,其游记的影响十分有限,因为其传奇内容被视为不经之谈。但是,14世纪初一些前往东方的传教士获得该书后,逐渐将其传播开来。1350年代,有一部欧洲的编年史著作,记录了马克波罗对远东的观察,1375年《加泰罗尼亚地图》(加泰罗尼亚今属西班牙)出版,也参考了马可波罗对亚洲的记录。于是,《游记》臻于信史行列,并不断发酵,指引人们去发现新世界。除哥伦布(1451—1506,热那亚人)外、地理学及地图学家托斯堪内里(1397—1482,佛罗伦萨人)、为新大陆命名的亚美利哥(1454—1512,佛罗伦萨人)、领导首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1480—1521,西班牙人)、绕过好望角的达伽马(1460—1524,葡萄牙人),无一不是《马可波罗游记》的忠实读者。
哥伦布经常阅读的,是一本1485年印行的拉丁文版《马可波罗游记》,他做了264处边注,共475行。托斯堪内里根据马克波罗的记载,坚信亚洲大陆比托勒密设想的更加向东延伸,提出了西行寻找东方的许多具体设想。他与哥伦布多次通信,回答询问,还把自己新绘制的世界地图提供给哥伦布,他的意见和地图,促使哥伦布下定决心西航。1492年首航时,哥伦布不仅带着一份马可波罗游记,还带着西班牙国王一封正式致蒙古大汗的国书和两份空白的备用国书。他抵达美洲东海岸后,就去按图索骥寻找“行在”(杭州),以为古巴就是马可波罗所提到的“吉潘各”(Cipango),即日本国。
1498年达伽马率领葡萄牙船队绕过好望角,来到印度洋。达伽马是《马可波罗游记》的忠实粉丝。在他率领船队出发之前,所做的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便是再次仔细地通读了《游记》,然后才确认准备就绪,可以启航。
马可波罗一家得以横跨欧亚在华旅行,发现契丹,得益于“蒙古和平”(MogolePeace)营造的环境,此时期中国对于丝绸的销售,不加限制;《马可波罗游记》得以传播,引领地理大发现,则是因为其时地中海地区的商业革命(12—14世纪),带来的对于东方香料和中国丝绸的渴望。同时,亚洲中部和西部地缘政治的变化,帖木儿汗国(1370—1507)控制了中亚,奥斯曼帝国(1299—1922)统治了西亚,欧洲人不满意丝绸之路被穆斯林世界所垄断,携航海技术进步的优势,要直接走到远东贸易的前台,《马可波罗游记》给他们指明了航行的方向——中国和印度!
著名的《加泰罗尼亚地图》(加泰罗尼亚当时属于阿拉贡王国),被誉为中世纪最好的世界地图,正式名称是《1375年加泰罗尼亚地图》(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地图绘制在六张羊皮纸上,后来因为对折次数多了,在对折的地方折断,变成了12张羊皮纸)。其中关于东亚部分,主要知识来自《马可波罗游记》和鄂多立克等人的东方游记。该图关于中国的部分,有文字写道:北方是契丹,有大汗及其都城汗八里(北京);南方是蛮子省(指原南宋地区),这里有著名城市刺桐(泉州)和行在(杭州)。还提到从汗八里到蛮子省的运河。
《加泰罗尼亚地图》的作者并没有到过中国。因此,契丹被坐实为现实的中国,还要到《加泰罗尼亚地图》出版两百年之后。1575年,曾到过福建沿海的西班牙人拉达报告说,“我们通常称之为中国(China)的国家,曾被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称为契丹(Cathay)。”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北京,根据他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于经纬度的实测,确凿无疑地告诉欧洲朋友说,北京即马可波罗说的汗八里,契丹(Cathay)和中国(China),都是指他所在的大明王朝。
从发现契丹到发现世界,经历了两百年。而这,正是欧亚大陆平衡被打破,西方超越东方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前夜的两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