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破浪四十年】
国际合作是外研社出版业务的一个重要特色。自1983年签订第一项涉外图书版权合同以来,外研社至今已有国际合作项目2000多种。其中,输出图书版权1000余种,签约海外作者300多位,与700 多家海外出版机构建立和发展了合作关系,建立的海外出版机构和海外中心遍及世界各地。2018年,国际合作项目销售收入达11亿元人民币。
正是通过多种探索、实践丰富的国际合作,外研社才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地发展起来。也正是通过国际合作,外研社得以从国际先进的出版经验中汲取养分,逐步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道路。
引进优秀版权 拓宽出版空间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文化、国际交流等各方面对外语的迫切需要,国内兴起了“英语热”。为满足国人的外语学习诉求和解决学习材料不足的问题,少数出版社开始尝试引进国外优秀图书。在版权引进这个陌生的领域,外研社走在了探索的前面,通过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历,为国人学习外语、拓展视野“打开了世界的大门”。
1983年,在总编辑林学洪的努力下,外研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签署了《牛津初级英语学习词典》和《牛津英语用法指南》出版协议。这是外研社签署的第一份国际合作协议,也是外研社在中国还没有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和《伯尔尼公约》之前便开始尊重版权的标志。
为更加专业地引进版权,丰富和扩大产品线,外研社于1992 年成立了国际合作部,专门负责版权引进事宜。此后,外研社提出“书架工程”,陆续从朗文出版公司、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等引进了朗文英语语法》《朗文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实用英语语法》“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丛书”系列等各类语言学习教材和读物。除图书版权外,音像、数字等产品的版权也被纳入引进范围。1993年,外研社与瑞士希莫兹咨询公司及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英语教学节目《维克多英语》,当年便发行该节目配套用书75 万套。同年,外研社与各地电视台合作,引进了美国麦克米伦公司的《走遍美国》,配套教材发行达百万套。这些电视外语节目为外研社赢得了很高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引进优秀版权,拓宽出版空间”是外研社国际合作的主要模式。2000年后,引进优秀版权图书呈现井喷式增长。从剑桥大学出版社引进的《剑桥国际英语教程》《剑桥国际少儿英语》《剑桥国际儿童英语》,覆盖全年龄段,撑起了外研社培训教材体系。从牛津大学出版社引进的“书虫”系列、“斑斓阅读”系列、丽声英语分级读物系列,使用人数近千万,长销不衰,发行上亿册,至今仍在不断更新和扩大产品线。从麦克米伦公司引进的《〈自然〉百年科学经典》开辟了外研社科学出版新领域。
外研社通过引进国外优秀的图书版权,为国内读者打开了一扇学外语看世界的窗口,也扩展了自身的产品线,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引进版权的同时,外研社始终不忘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外研社来说,国际合作项目不只是单纯的商业贸易,同时也承担起相应的文化使命。
定制本土产品 创新合作模式
由于国情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各国优秀出版物中,能够直接引进版权的有限。为了实现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外研社开始探索将国外出版物本土化,使之能够更加符合中国读者的需求。
1997年出版的《新概念英语》便是为中国读者定制出版物的一个典型。它是外研社社长李朋义和朗文出版亚洲有限公司总裁沈维贤携手,邀请《新概念英语》作者亚历山大及其夫人朱莉娅与中国专家何其莘教授联袂为中国英语学习者专门修订的英语教材。该书一经问世,畅销不衰,形成一个涵盖出版、培训、赛事等多项内容的“新概念英语”产业。“新概念英语”产业实际上是由“版权合作”向“项目合作”的迈进,双方从临时性的具体项目战术合作,发展为长期的、全面的战略合作。
2000年,外研社与英国麦克米伦教育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新标准英语》则是双方共同策划选题、联合组稿、协同出版的典型案例。双方根据国内英语课程标准和中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需求,策划出国内第一套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英语教材,累计销量达8亿册。这是社长李朋义和麦克米伦教育出版集团总裁白德信(Christopher Paterson)创造的共同投资、共建中英两国作者队伍、共同营销的成功案例。我国著名英语教育家陈琳教授和国际著名英语教材作家葛一诺(Simon Greenall)及其作者团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此后,外研社与大量国际知名出版公司,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兰登书屋等开展了类似合作,为中国读者量身定制了一大批优秀教材、读物和工具书。
外研社“实力联姻、深度合作”的创新合作模式也充分注意了“以我为主”的合作方针。一是选题规划阶段,由外研社根据国内的政策和市场的具体情况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二是在合作阶段,外研社凭借实力和影响力,维护其主导者权益;三是出版阶段,由外研社科学分析,决定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对方参与配合。这一合作方针成为外研社国际合作中的宝贵经验。
实施“走出去”战略
2000年之前,我国的版权引进和输出之比大体上是15∶1,贸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状态。步入新世纪,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成功申奥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出版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外研社围绕大规模的对外汉语出版物,进行全新的国际营销。社长李朋义提出了“借船出海,让产品走出去;造船出海,让实体走出去;买船出海,让资本走出去”的国际合作战略,实现了出版战略的重大转移。
“借船出海,让产品走出去”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开拓性的一步,即借用国际知名出版机构畅通的海外渠道“借船出海”,让产品走进国际市场。
在探索“借船出海”走出去时,外研社借鉴了国外出版社进入中国的经验,抓住内容和渠道两个关键点。在内容方面,认真分析国际市场,邀请国际专家共组选题,密切合作。在渠道方面,利用合作方优势,直接进入海外主流销售渠道。外研社与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出版的《走遍中国》就是“借船出海”走出去的一个典型案例。这套教材由中外双方共同确定选题、按约定分别投资、共同取得收益、按约定比例分配利润。双方共同经营国际市场,除英语外,已经输出了俄语、西班牙语、保加利亚语、波兰语等多个语种的版本。这次合作无论是“走出去”的力度、规模、还是回报,均取得了显著效果。
近年来,外研社的“借船出海”更加注重“中国内容,母语底蕴,国际传播”。2013年启动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核心任务就是整理、译介能够反映中国人话语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术语,从而更好地与世界开展交流。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借船出海”硕果累累,成为外研社产品和版权输出的主要模式。《李岚清教育访谈录》(英文版)、《中国文化读本》、“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丛书”、《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等涵盖语言、文化、学术等各领域的40多个语种近千种图书陆续以类似的方式走向欧洲、美洲、东南亚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中,《汉语900句》以29个语种出版,在世界50个国家发行,一年之内全球销量达40000套,是“借船出海”战略的标志性项目。2018年外研社年度版权输出品种突破了200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全国单体出版社中名列前茅。
“造船出海,让实体走出去”是“走出去”战略中转型的一步,即通过海外投资、创办实体、成立主题编辑部等多种形式本地化运营。2005年,外研社与培生教育出版集团、麦克米伦教育出版集团签署了“对外汉语出版工程”海外合资公司备忘录,迈出了由“借船出海”转型到“造船出海”的脚步。
2014 年,外研国际文化教育有限公司在伦敦注册设立。2015年,外研社与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合作成立了孔子学院,这是国内出版单位在海外创办的唯一一所孔子学院。2017年和2018年,外研社先后在法国、保加利亚、波兰、尼泊尔、白俄罗斯设立中国主题编辑部。在多方资源汇聚的基础上,外研社陆续建设或参与建设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平台、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平台、中华文化与学术外译平台、“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服务平台等,巩固和拓展了与国际出版机构的双向合作,自身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造船出海,让实体走出去”的过程中,外研社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牢牢地将内容资源掌握在自己手里,为后续开发教育、培训等增值业务做准备。同时,在合作中,注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多语种翻译出版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物力,加快出版流程。
“买船出海,让资本走出去”是“走出去”战略中迈向未来的一步。这尚属外研社的远景规划,但却是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李朋义的体会是:中国出版要实现国际化,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资本运作,并购、收购国际出版公司或股份。这不仅是中国产品走向国际,而且是中国出版企业从视野、管理水平到市场驾驭能力的全面升级。只有真正拥有国际化公司,才能有更合适的资源把中国文化用海外读者熟悉的方式介绍给世界。(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