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咬文嚼字》杂志创始人郝铭鉴不幸病逝,享年76岁。
提起郝铭鉴,很多人耳熟能详,他不仅是一位资深出版人、总编辑,还于1995年创办了著名的《咬文嚼字》杂志,并因此成为读者十分熟悉和喜爱的“捍卫语言文字纯洁性”的语言学专家。谈及《咬文嚼字》这本小刊物的缘起,郝铭鉴曾说,“刊物虽小,但语文规范化‘兹事体大’。它不仅关系到信息传递的质量,关系到城市的文明程度,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我想,这应该成为我们办刊的立足点。我们办的是小丛刊,但需要的是大眼光。”
是的,《咬文嚼字》作为读者心中的“语林啄木鸟”,多年来一直坚持独特的办刊风格,如低价、小型、严谨、较真等,为中国出版界和语言文字界留下了宝贵财富。尤其是,从2006年起,每年都要对外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一直坚持到现在,这种“咬住差错不放松”的钉子精神和持之以恒精神广受赞誉。
评选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目的,一是为了开设“语文大课堂”,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减少语文差错;二是为了唤醒社会对母语的敬畏之心,激发民众准确、规范使用母语的意识。因此,《咬文嚼字》不仅力求做到权威,而且很有针对性,对于唤起人们重视规范用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很多用语错误,完全是常识性的错误,或许根本就不该发生,比如“一篮子货币”误为“一揽子货币”,“黏豆包”误为“粘豆包”,“绅士”误为“绅仕”,“作为”误为“做为”,“脱离欧盟”误为“脱离欧洲”等,只要平时稍加注意,并非不可以避免。
《咬文嚼字》每次评选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不仅态度严谨,而且程序规范,先后经历“条目征集”、“条目筛选”、“专家审核”、“征求意见”、“最后审定”等多个步骤,可见多么用心,多么努力。近年来不少电视台推出了“汉字听写”、“成语竞赛”等字词类节目,在传承文化,传播知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很多观众、网友便提出,这样的节目不能只为了眼前的收视率竞争,而应长期办下去。可见,《咬文嚼字》长期坚持评选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做法是多么地有眼光,有毅力!
除此以外,《咬文嚼字》还从2012年起,每年公布一次年度“十大流行语”,并严格坚持“流行、创新、文明”的三大评选原则,在积极拥抱新生潮流的同时,也警惕社会语文生态的粗鄙化。由此可见,郝铭鉴及其《咬文嚼字》团队对汉字是多么的敬畏。
如今,郝铭鉴虽然不幸离我们而去,但其倡导的“咬住差错不放松”的钉子精神,却应一直存在下去,永远激励我们在“捍卫语言文字纯洁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比如媒体、政府部门等,都应好好地学习一下这种精神,对文字工作不仅要精益求精,更要层层把关,避免出差错。事实上,有关各方由于文字差错而导致公众不满乃至批评的现象,时有发生!
江苏省沭阳县 杨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