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美]戴维·乔治·哈斯凯尔著,熊姣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1月第一版,46.00元
“砂中见世界,野花有天堂,掌心握无限,须臾即永恒。”是威廉·布莱克的四行名诗,我们可这样来理解,它依次隐喻人类对环境、生命、空间,及时间的认知。
我们能否自一颗砂粒中看到这个世界?戴维·乔治·哈思凯尔,美国南方大学的教授,为了验证布莱克这几行文字精练而意涵博深之诗句的隐喻,进行了-项模拟的观察与试验。布莱克是浪漫主义时代的英国诗人,哈思克尔是当代的美国田野生态学家。哈思克尔用一座小小的树林替代一颗微小的砂粒,来看这个世界。他要从树林中的树木、树叶、枯树、落叶、土壤、岩石、雨水,以及透空的地面等等元素,看这个世界的生态。这里要介绍的著作《森林秘境》(简体字版译作《看不见的森林 : 林中自然笔记》)便是他的验证的果实。
为了他的验证,哈思凯尔在美国密西西比州选了一座树林,在里头划出一个小小圆形的林地,直径约一公尺 (不到四分之一坪的空间),作者称之为“曼荼罗地”。至于为什么叫做曼荼罗地,他在书中有交代。哈思克尔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历经四季与昼夜的贴近观察与冥思曼荼罗地的生态,并勤作笔记,整理成本书中的四十三篇日记式的短文。透过这本书,哈思克尔告诉读者他所看到的、联想到的这个世界的空间与时间的环境与生命的关系。
哈思凯尔所相中的曼荼罗地坐落在一座大树林中。那不是一般的树林,而是生态学界称为“老生林”的树林。老生林系指一百多年来未遭遇到毁灭性扰动过的树林。不论是自然力的摧毁,如祝融吞噬,或人为的干扰,如全面的砍伐,均属于毁灭性的扰动。老生林给一般人的印象是有点杂乱:林内长着年龄不一、大小不等的树木;树与树之间的冠层没有连成一片,因此,破空的地面处处可见;林内有许多矗立的大枯树与倒地的腐朽大树干,因此,地面高低不平,且有一群多样的生物群正忙着分解这些称为“枯死树的大残材”,扰动大地的元素循环作用。加上被连根拔起的树所翻起的土壤,弄得地面更加凌乱,却增加了这个树林的异质结构度,使树林内的生命现象与过程更加复杂。其实,这类树林是生物多样性极高、并且为许多罕见物种栖身的生态系,是受到保护的焦点地景。美国有名的现存老生林,多分布在北加州与华盛顿州滨太平洋的地区。这些老生林亦称为“温带雨林”,主要由黄杉、巨杉、红杉、铁杉等针叶树种所组成,可称为“软材林”。本书中所描述的密西西比州的老生林,不是软材林,而是世界仅存的“硬材林”,也是弥足珍贵的阔叶树老生林。全球的老生林,因为人类破坏的结果,已丧失了原有面积的十之八、九了。
本书所记述的树林虽只是发生在区区四分之一坪不到的曼荼罗地里,这个小小的林地却不是孤立的,它的生态还是受到全球的大空间与漫长时间的影响,同时,它也影响到遥远的世界其他角落的生态。例如,作者指出,曼荼罗地上的树叶是毛毛虫(蛾、蝶等鳞翅目昆虫的幼虫)的粮食,而毛毛虫又是过路候鸟的燃料。候鸟啄食了毛毛虫,才有体力飞往三千公里以外的南方度冬,一如我们仰赖八千公里外的中东石油为燃料——那也是靠植物与靠植物为生的动物之遗体形成的能源。作者除了近距离观察曼荼罗地内几株树(如光叶山核桃)与地面枯枝落叶层的生命(如蜘蛛、蜈蚣、菌菇、蚯蚓、蝾螈等)所展现的生态现象,还诠释了这块曼荼罗地与整个老生林生态系之间的水文关系与营养循环、光合作用与动植物生活是如何紧密地相关。作者指出,这个老生林的环境在各种自然的扰动(如暴风雨、地震、树木倾颓)下,创造特殊的地景,才能孕育出极为多样的野生植物、动物及微生物。这个老生林的生命便是靠没有人类的干扰才维持住的。惟有这么自然的老生林,其生态系始能为林内的生命(包括人类) 提供其他生命所无法取代的劳务。
作者笔下的每种生物我们差不多都听过或见过,但是我们对它们的生命故事所知有限。本书的这些故事内容取材自最尖端、最艰深、最枯燥的科学论文,经作者巧妙的诠释与连缀而成了这么有系统而人人易懂的自然科普书,让一般无缘接近深奥科学知识的读者,得以读得津津有味,而恍然大悟,自然世界的生态原来有这么些道理与妙趣。
(由于两岸表达习惯略有差异,文中若干术语、译名与内地有所不同,我们未作转换,特此说明。——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