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3月25日 星期三

    学术、出版“并行”佳话:学者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

    俞国良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3月25日   06 版)

        因为“兔子不吃窝边草”,1999年前,我从未在北师大社出版过任何教材、著作。

        又因为“外来和尚好念经”,1999年调离北师大,此后我在北师大社出版了不少教材、著作。可以说,北师大社见证了我二十年来的学术研究与成长之路,该社许多老领导、老编辑也因此成为我的好老师、好朋友。

        忆及我在北师大社出版的教材、著作,按专业领域可划分为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下简称“心育研究”)两类。这里,着重聊聊与北师大社一路走来的“心育研究”。

        大约2001年,我已在中央教科所今中国教科院工作,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托,主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编制研究,第二年该文件即以[教基14号]下发。这是继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的又一个进一步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为了落实这项工作,2002年底我应邀主编了《心理健康教育材料》(24册),并由中国和平出版社正式出版,效果还不错。五年后,当时担任北师大社副总编辑、其后英年早逝的叶子博士独具慧眼,带着李雪洁、周雪梅等几位出版社女干将登门造访。于是,2008年我主编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24册)正式交由北师大社出版,由此拉开了日后“心育研究”合作的序幕。在此,我要衷心感谢叶子博士的信任与厚爱;可以告慰她在天之灵的是,此后我与北师大社就“心育研究”的合作,一发不可收。

        十年后,我已调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再次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委托,主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修订工作。这次重点修订和有所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明确以“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心理和谐”为指导思想,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二,明确规定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第三,重点对中小学各学段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进行了全面调整,重新安排和设置了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的分阶段教育内容;以及要求各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制度。这表明,又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春天即将来临。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敏感的北师大社人也嗅到了春天的气息。早在一年前就在当时叶子总编辑的协调、李雪洁社长的领导下开始调研,这次除了女将周雪梅、张丽娟、徐玥外,更有男将王建波、肖卫国、施孔明,并布下“天罗地网”。果不其然,半年后我便“乖乖上当,缴械投降”。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领导的组织和协调下,时任北师大社杨耕社长亲自过问并布好重兵良将,短短两个月就出版了林崇德教授和我主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半年后我主编的国家纲要课程教材《心理健康》(24册)就此杀青,到年底甚至有了副产品即安徽大学出版社的《心理健康教育》(24册),战绩可圈可点。经过几年努力,该套教材已成为全国十多个省市地方教材的“先行者”,据说累计已使数千万名中小学生受益,实在大大出乎我意料。其中,我尊称为“灭绝师太”的李雪洁、徐玥功不可没。到2018年底,与上述教材配套的教参《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参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参考(初中)》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参考(高中)》均已顺利出版,为教材修订再创辉煌保驾护航、固本强基。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承蒙北师大社领导的关爱,在资深编辑关雪菁女士的不懈努力下,我的专著《社会转型:心理健康教育报告》于2016年得以出版,虽受到学界好评,但经济效益平平,深感内疚。倒是2016年底我受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委托,开始着手《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编制研究工作,北师大社策划编辑周雪梅博士又凭着职业敏感,嗅到了“商机”,在吕建生社长、李艳辉总编辑的大力支持下,饶涛副总编辑直接领导和谋划,赶在教育部41号文件出台前,就与我早早签下协议,2018年底我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应运而生。想不到该教材出版第一年,就取得了单册销售12万册的好成绩。我也实现了一个心愿:无“债”一身轻!

        实事求是说,大约八年前,此前教育部委托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和政策编制工作,以及随后的全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和政策编制工作经历,终使我痛下决心,逐步放弃原来的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全身心专注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聚焦“心育研究”。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初步有所斩获。但这些研究成果“曲高和寡”,无人问津。又是北师大社,也只有北师大社向我伸出了援手,使我感恩涕零,这就是“心育研究”书系的因由。看来,又一笔“债”欠下了。既然目前尚无偿还能力,我只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先来自荐一番北师大社的这笔“未来投资”吧,希望能博北师大社吕建生社长、李艳辉总编辑,以及饶涛副总编辑和周雪梅博士一笑而泯“新债”。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政策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不仅需要国家教育政策宏观指导、规范,而且更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苦心孤诣、理论思维引路,不断提高“摸着石头过河”的效率和效益,即理论联系实际。在上述原则指导下,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者,我一直希望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方面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无奈“功力有限”,加上“人微言轻”,目前仍处于积极探索、耕耘中。第一,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提高站位,即站在社会心理服务、社会心理建设的高度上。第二,全面推进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第三,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大众视野,并由理论与实践的推动逐步融入国家教育政策体系中。第四,这是我作为教育部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亲历者、当事者和编制研究者,对此的认识与理解。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论角度,我提出了加强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学新学科的设想。我深深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探索、政策研究永远在路上。

        二是“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正所谓“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劣品,心理不健康是危险品”。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首先,我们所做的工作是摸清“家底”。从2014年开始,我们选取我国中部地区两个地级市的城市和农村中小学为研究对象,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在盘清了“家底”后,还需要知道“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家底”,即中小学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编制“分学段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毫无疑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与量表编制、特点与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为进一步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育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亟需的胜任特征与教育能力、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工作程序与工作途径等,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我以为,今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会越来越强调从学生的测评和实证研究出发,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强调体验式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调适,在调适中成长。

        三是“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可以说,高等学校既是社会发展的“上风口”,也是社会现实的“风向标”,更是时代精神气质概貌的“浏览器”。第一,总论。2016年底,受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和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托,我主持完成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编制研究。第二,高职院校调研报告。为了把握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特点,2016年初至2017年6月,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委托,我主持完成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课题。第三,普通高校调研与比较报告。为了了解目前普通高校学生、专兼职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我们对全国7省市的11所普通高校进行了大样本纸质问卷调查。此外,还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了对比研究。第四,实证研究报告。近年来,我们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此虽为“智库”类研究成果,却不是以单位或项目课题组名义发表,旨在奉行“文责自负”的责任,也是抛砖引玉。

        四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融合研究”。心理健康问题既有基础研究的属性,又具应用研究的秉性,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从心理学、教育学交叉融合研究的历史演变进程看,这种多学科研究范式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从心理学、教育学交叉融合研究后形成的丰硕成果看,只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需要,无论心理学的量表法、实验法、统计法,还是教育学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都是适合的。毫无疑问,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是由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趋势所决定的,也是由其主干母学科的历史演变所决定的。因此,赋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更多客观的、科学的逻辑属性,重要的是以人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研究核心,以现实教育问题为导向,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坚定地站在教育学的立场上,不断强化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范式的有机结合,开展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式研究。我深深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融合研究的“新长征”刚刚开始,其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是“心理健康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唯其“前沿”,必须要有新意、要有创新。这里,我从理论研究、领域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在理论研究前沿上,我以为提倡心理健康,一定要提高站位,即站在时代和教育的制高点上。以时代而言,社会转型是新时代的核心特征,是时代的制高点;以教育而言,“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是教育的制高点。在领域研究前沿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追踪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为我所用,洋为中用,这是藉以发展、壮大自己的一条重要路径。在应用研究前沿上,更要有清醒认识,心甘情愿坐“冷板凳”十年。实事求是说,要很好地把握一门学科的前沿问题或新近进展,并非易事。“心理健康教育前沿问题研究”更是个“无底洞”,虽勉力为之,尽力为之,仍顾虑重重,很可能力所不逮。但“世间本没有路,路总是人走出来的”,与其永远在未知中,倒不如在未知中求已知,也是一件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俞国良,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本文题目为编者所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