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3月18日 星期三

    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促使乡村传统经济社会结构解组,乡村社会治理亟需在社会急剧变迁的潮流中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的治理模式和方法。

    构建乡村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董海军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3月18日   08 版)

        ■董海军(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乡村社会治理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着力点。近些年国家颁布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乡村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如基本公共服务短缺、社会保障水平低下、社区建设落后、村干部腐败频发、“三留守”群体增多、乡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亟需构建、完善和提高。《广西乡村振兴战略与实践·社会卷》一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广西乡村社会治理这一中心问题系统展开研究和写作的。该书体系架构系统完整,逻辑严谨缜密,资料翔实丰富,研究方法科学多样。

        乡村社会治理一直是国内政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当下国家社会治理的热点问题,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促使乡村传统经济社会结构解组,引发不同利益和价值的矛盾冲突,导致社会和文化出现一定的失序和失范。乡村社会治理夹杂着政治、经济、宗族、礼法、文化、地域等诸多因素,民族地区因宗教文化、风俗信仰、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其乡村社会治理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区域特性,更为错综复杂。该书研究的关键议题是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究竟如何能够在社会急剧变迁的潮流中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的治理模式和方法。这体现了作者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自觉。该书以治理理论为基础,以广西本土的乡村治理实践为对象,主要聚焦县乡治理主体有效履职的动力机制、精准扶贫对农村贫困文化的影响、乡村困境儿童的社会救助、乡村治理的习惯法利用、地方民俗文化融入乡村社会治理的路径等问题,从治理主体、乡土文化、困境人群、民间法等方面进行考察与研究,反思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践向度,构建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处理公共领域事务的模式由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方式由刚性管理、封闭强制转化为服务合作、开放透明;治理主体间的关系由单向控制、同质竞争转化为平等互助、包容协作;治理权利的运行向度由一元的、单线的、垂直的转化为复合的、互动的、可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社会治理的样态、治理的能力、治理的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什么样态的社会治理才是既符合现代社会的本质要求,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如何开辟“中国之治”新格局?该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具有多元、合作、权利和参与等基本特征。社会治理的主体是一个多元的、相互联结、共同影响的结构体系,这个结构体系是基于平等而构筑起来的合作共生关系,各方主体的权利要以法治来保障,遵守依法治理的准则,同时在鼓励和倡导社会的组织化和个体的社会参与中营造社会共同体,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践。该书运用了社会学、管理学、行政学、法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将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进行合理的混合设计,对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开展综合的研究。该书第二章运用调查研究方法,严格选取变量、制作量表、设计问卷、实施调查、统计数据,以翔实真实的数据为基础,科学地建构基层领导干部有效履职的动力机制,遵循了从理论到实证再回到理论的科学研究路径。该书第三、四、五、六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田野研究、个案访谈、参与观察等方式搜集丰富的一手资料,进一步运用归纳逻辑凝练本土化的治理概念与理论要素。在促进乡村社会治理步入善治和良治的轨道方面,该书在研究方法的设计与运用上是值得借鉴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