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3月18日 星期三

    点赞与志疑:韩兆琦先生史记研究的新创获

    刘丽文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3月18日   10 版)

        《点赞·志疑:史记研读随笔》,韩兆琦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1月第一版,87.00元

        ■刘丽文

        《史记研读随笔》是《史记》研究大家韩兆琦先生继《史记笺证》之后的又一力作。全书56.3万字,是作者几十年来研读《史记》的心得体会。全书以随笔、杂记方式,谈对《史记》中某段文字,某种说法,某个故事,某句名言的感悟、体会,或疑问、不解,或异闻、补充,或发现、新解,或对新校本《史记》原文文字标点方面的研讨。其体例是,依照《史记》原有篇章次序,先将《史记》有关原文择要列出,然后将作者心得感悟缕述于后。下面略举几例,以见《随笔》内容之一斑。

        一、对《史记》思想方面的体会和感悟

        如关于司马迁对孔子学说“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评价的体会,《随笔》引述了《鲁周公世家》如下一段: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随笔》说:鲁国是被周天子特别赐以礼乐的独一无二的圣人之裔的国家,它理应成为遵礼守德、强大无敌的样板。但春秋时期的鲁国腐朽混乱、积贫积弱,司马迁很为儒家宣扬的“礼乐治世”的华而不实、繁琐无用感到悲哀。为了表达这种无奈,他假托周公批评伯禽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而预言鲁国日后必败,必然要成为齐国的藩属臣仆。这“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很有学问,与《太史公自序》中批评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与《孔子世家》中通过晏婴批评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都是司马迁认同的对儒家学说的定论。

        二、 对《史记》中政治家政治品格的体会和感悟

        如关于义帝楚怀王熊心的评价。《随笔》引《高祖本纪》:从“秦二世三年,楚怀王见项梁军破,恐,徙盱台都彭城,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到“收陈王、项梁散卒”一大段。

        《随笔》说:有些人把楚怀王看作傀儡,其实是太低估了。首先,楚怀王在项梁兵败被杀,全国反秦形势急剧下落的紧要关头表现出了大勇气、大眼光、大作为。他迎着困难、危险上,由后方的盱贻前进到了反秦前线的彭城,真正以一个反秦领袖的姿态由后台走到了前台。其二,楚怀王第一次自己抓起兵权,对军队进行了整编,进行了自己的安排部署。其三,楚怀王在整编后,采取继续进攻的姿态,做出了救河北,同时也西进破秦的战略安排。表现了他不仅有大智,而且有大勇。其四,楚怀王接受众老将的建议,毅然任用刘邦为西征军的统帅,拒绝了项羽愿与沛公西入关的请求。事实的发展证明楚怀王决策十分英明。其五,楚怀王派项羽随宋义北上救赵,派刘邦从南路西下,约定谁先打入关中谁就为关中王。这种对项羽的安排使用虽有失公正,但指派刘邦为西征军的统帅,是楚怀王慧眼识英雄,是量才使用。其六,楚怀王不是懦弱之辈。项羽入关后,想改变约定,不让刘邦当关中王时,楚怀王毅然地回答“如约”,坚持既定的方针不变。总之,楚怀王在反秦起义军中的地位与影响的确不可低估。

        三、关于司马迁史料处理方面的体会和感悟

        例1,不因人废言。以平津侯公孙弘为例,公孙弘是司马迁很不喜欢甚至鄙薄的人物。《随笔》引用《平津侯主父列传》2条,一条从“元朔三年,张欧免,以弘为御史大夫”到“上乃许之”。另一条是“太史公曰”对公孙弘的评论。

        《随笔》说,公孙弘任宰相的性格特点是“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这种表现有点近于佞幸。但公孙弘并不总是如此,当时汉武帝曾一度要北伐匈奴、南讨南越,同时动手。公孙弘公开提出反对,最后迫使武帝同意暂时停止对西南夷用兵。如此面折庭争,这在满朝大臣中实不多见。另外,《史记》全文收录了公孙弘关于兴办太学的上书,如实地记下了公孙弘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至于转变了一代文风,“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等等。《史记》并未因鄙薄公孙弘为人而摒弃有益于其形象的正面史料,表现了一个正直史学家的风范。

        例2,对个别史料不加甄别而“姑妄用之”。如《魏其武安侯列传》:

        武安侯……谓王曰:“上未有太子,大王最贤,高祖孙,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当谁哉?”淮南王大喜,厚遗金财物。

        《随笔》评论这段史文说:武安侯田蚡一个无德无能的小人,其所以能当权,能杀害灌夫、窦婴,不就是倚仗其姊王太后么?王太后之所以有权有势,不就是倚仗其儿子是汉武帝么?生活在这种形势下的田蚡,不祈祷汉武帝万岁万万岁,反而希望他早死而让淮南王上台,此真“狂惑所不应有”;汉武帝有亲兄弟十四人,即使他最后真的没有儿子,那也应从其馀的十三个兄弟之家中去选拔,哪里会轮到淮南王这位八杆子打不到的亲王身上去呢?田蚡用这样的话来哄淮南王,淮南王居然还能相信,这淮南王也真够得上是“狂惑所不如”了。这么不合情理的事为什么《史记》还采用了呢?《随笔》认为是司马迁借武帝“使武安侯在者,族矣”一语以表明自己的爱憎:“司马迁真是同情窦婴与灌夫,为了表达这种情感,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材料,有时也就不加选择的姑妄听之、姑妄用之了。”

        四、对《史记》写作技巧方法的体会和感悟

        例1,运用或发挥既有史料,简省笔墨达到多种叙事效果。如《留侯世家》关于下邳老父授书张良一段,前人因其神异色彩而颇多疑问。《随笔》说,这个故事最卓越的作用,是以一种最简洁省力而引人入胜的方式,诠释了张良从一个荆轲、聂政之流的侠客、刺客,变成协助刘邦灭秦、灭项、称帝的大谋士的脱胎换骨的过程。“司马迁设计了这样一个似真似假、如梦如幻的‘圮上老人’对之多方刁难后授之以奇书的,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等张良再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就已经是一位具有诡异色彩的‘黄老哲学’的化身了。这段故事的精彩,委实令人叫绝。”

        例2,有时对传说渲染夸张太过头。《随笔》引《绛侯世家》“周亚夫军细柳”一节评论说:“司马迁写这段故事的目的是想说周亚夫为人有个性,治军严格,连皇帝也不能有任何通融,这是好的。但张扬得太过头。比如作品写‘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可以;又说‘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也可以;至于说‘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还要‘持满’,这就太过分了!明明知道这是皇帝前来劳军,而对汉文帝的车驾,还要左一个禁令,右一个禁令,以显示自己兵营的纪律森严与自己在军中的无上权威,用现在的一个新词,就是过分地‘作秀’。这是司马迁夸张、描写得太过头了。”

        例3,通过写“败仗”以表现英雄的不朽。《随笔》认为李广作为一个将军,在军事素养和政治品质上都有缺陷,如他骗杀羌族降兵,挟私报复杀害执行公务的霸陵尉等。后来李广四次与卫青、霍去病同时领兵出征,均无功,不能说都是偶然。为什么李广在读者心目中是一个英雄呢?《随笔》说,司马迁通过写“败仗”来表现李广的英雄气概,居然把李广写得感动中国读者两千年。当李广所率领的只有四千人,而被匈奴的四万人所包围。“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以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这是何等忠勇豪迈、何等有我无敌的英雄父子!李广最丢人的莫过于全军覆没,连自己也当了俘虏的那一回。但司马迁不写李广对此应负的责任,而是集中全力写他单身逃回的情形:“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馀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抛去前因后果不管,抛开李广兵败丧师的责任不谈,单看李广的这身工夫,这套精彩绝伦的特技表演,李广被称为“飞将军”,其谁曰不宜?

        五、对传统版本的文字、标点等提出一些可讨论者

        如《高祖本纪》: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馀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

        其中“何苦乃与公挑战”通常解释为“我何必要与你挑战呢”。《随笔》说:此时是项羽点名要与刘邦“单挑”,依照当时问答的逻辑关系与刘邦的说话习惯,此处的“乃与公”应作“与乃公”。“乃公”犹言“你老子”,正是刘邦平时习用的骂人语,如此则文气贯穿,而刘邦的人格风格又活灵活现。此句应标点作:“何苦与乃公挑战?”你有什么资格来向你老子叫阵呢?

        以上是对《史记研读随笔》内容的简要介绍。

        韩兆琦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要学术成果有《史记笺证》、《史记新译》(实为新注、新译、研析皆备)、全本《史记》(全原文、全注释、全译文、全评析)、《史记与传记文学二十讲》、《中国传记艺术》,以及尚未完成的新注、新译《资治通鉴论评》等等。这本《史记研读随笔》是传统笔记式的写法,内容广博,大自史实的辨析、思想的阐发,小到字词的理解、标点的商榷,对文、史、哲中的宏观、中观、微观问题都有涉及。也正因为作者对《史记》能烂熟于心,融会贯通,所以能把深奥的学术问题深入浅出地阐释得清清楚楚,文笔活泼,语言生动,没有一点儿学究气。笔者以为,这本好书是很值得推荐给广大《史记》爱好者阅读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