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1月22日 星期三

    托起昆仑 太阳的人

    辛 茜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1月22日   03 版)

        上世纪90年代末,我还是青海人民出版社一个青涩的编辑,向王宗仁老师约写一部描写青藏线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飞雪昆仑》,他欣然应承。随后,我跟着他去了格尔木,上了昆仑山、青藏线。在西大滩、不冻泉、五道梁、二道沟,在每一座兵站、每一位守卫青藏线战士的身上,体会到了什么是人的精神,什么是人的品格、军人的责任。采访中,王老师含着眼泪听,我流着眼泪记。那是我在青藏线上度过的难忘经历,人生宝贵的一段。我拥有了和王老师,和战士们一样的缺氧,也拥有了和他们一样的青藏阳光、攀越雪山、难耐的夜晚,对雪山、昆仑、军人深沉的爱。

        夏夜的月亮,苍莽的土地,昆仑山上的蓝天稀薄而清澈。

        我们停在楚玛尔河畔,坐在红色的土地上。王老师讲起了旧故事,眼睛里闪动着泪花。和王老师一起沉思默想的还有楚玛尔河汩汩流淌的清水,草叶的柔柔细语。

        沱沱河兵站,王老师抚摸着一位士兵浮肿发青的双腿,忍着心痛,对他说:“你应该下山了,孩子,不能再这么撑着。”管线三团,王老师握着总工程师姚志祥的手,久久不愿松开。那是一双触摸过青藏线上每一条管线的粗糙的大手,他已经把自己的青春与热血铸进了大山的角角落落。《雪山无雪》中,王老师车行拉萨,抛锚于唐古拉山口。漫漫长夜中,受冻的骨头脆得嘎巴作响,记在他心里的只有一座座雪殓的坟茔,一只藏靴、一只兔子、一只岩鸽、一只藏羚羊的故事……

        多年过去了,我跟随王老师不止一次上过昆仑山,又从楚玛尔河边经过,从黄河源头昆仑桥一直走到了山东东营的黄河口。陪伴我们的话题,永远是他那颗对文学的敬畏之心,对青海高原的思念之情,对青藏线上干部战士们刻骨铭心的爱与深情。

        不管走到哪里,王老师都要过问团里、营里、连队,有没有文学爱好者,有没有喜欢创作的人。到了晚上,他的宿舍里,总是挤满了人,带来的每一篇小文章,他都要细细阅读,慢慢地为战士讲解。那曾经是多么美好的日子,格尔木大站礼堂、兵站部礼堂座无虚席,干部战士们昂头端坐仔细倾听王老师的文学课。那一刻,他的人格魅力散发着光芒,他的忧愁思虑、全部心血都在青藏线,在部队,在战士身上;他的每一篇文字都谱写着军人、军人的妻子,昆仑山、可可西里荒野之上一座座英雄的丰碑;他的每一次创作都把一个缺氧、冷酷,考验生命极限的世界,变成了一个高扬着生命旋律、精神力量的温暖世界,其文学的质地、精髓,无不在弘扬人的蓬勃之气、生存之力、前进之力。在他笔下,当人格发展到极致时,青藏高原上与雄浑壮丽之雪峰媲美的,也只能是弥漫在生命洪流之中为人所拥有的崇高理想。

        读过王宗仁老师作品的人,往往会沉浸在一种感伤又奋进的艺术境界中。悲而不怨、苦而不泣的文学表现力;壮而优雅,阔而细腻的文学笔法,让那些朴实憨厚、勇敢顽强的战士、工程师、指挥官、烈士、妻子闪烁出的人性之美、道德之美、爱情之美富有了生命情调的艺术美感;情感充沛、真情表白的文学情绪,加强了叙述效果,拓展了想象,使一切栩栩如生,庄严神圣。

        王老师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探索,因为他心里装着太多的人、太多的事,他要把他们用最生动的文字,最丰富的情感,最美的意境表现出来。七年的汽车兵经历,艰苦生活,上百次翻越唐古拉山的采访体验,是他保持创作激情的源泉和动力,蕴含着生命的气象,更重要的是,经过他内心的孕育和构思,表现出了启发道德人格、追求善意和美景的中国艺术的理想,文学的美的本质。

        18岁,王老师离开家乡,离开母亲入伍参军,来到了青藏高原。19岁,王老师第一次带着副驾驶上线。

        他几乎每天都在写作,在驾驶室里写,在连队写,在值班的夜晚写。没有稿纸,便写在油料卡片上,写在烟纸盒上,寄给西宁,寄给拉萨,寄给敦煌。在一次赴青南执行任务途中,路过花石峡,他被当地人的热情感染,写了一篇散文《夜宿花石峡》。当时,他很想把这首诗马上寄出去,可当地没有邮局。他就一直等着,好不容易来了一位老师傅,就把这封信交给老师傅,请求他把这封信投到路过的任何一个邮局。但是,这位老师傅很不热情,漫不经心地把信随便塞在上衣口袋里走了。王老师十分后悔,他不想就这样,把自己的作品让陌生人随意丢在风雪弥漫的路上。然而,几天之后,等他执行完任务回到连队,竟发现这篇被老师傅带走的作品刊登在《人民军队》上,顿时,一股暖流在他周身回旋,他的心又一次被深深地触动,人生的不易、人的命运、军人的牺牲,让他的文学创作富有了更深的含义。如今,青海人民出版社以强大的阵容,出版了王宗仁老师的青藏题材作品《青藏线》《藏地兵书》《藏羚羊背上的可可西里》,作为“共和国青海记忆”系列丛书向昆仑、向读者献上了一份厚礼,对他来说这是一件多么值得欣慰的事。

        不管离青藏高原有多远,时间有多长,他最热爱、最眷恋的永远是扎根在青藏线上的战士,最心疼的永远是长眠在这片热土上的军人,并在永不停歇的描述与赞美中,怀念着这些英雄给予人类的不朽。

        我知道,他心里还想上趟青藏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