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千回百转信天游 自在抒发真性情

    潘聪平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11月20日   08 版)

        《信天游说》《陕北话中话》,王六著,商务印书馆2019年4月出版,定价75.80元

        和很多人一样,我对陕北民歌特别是信天游的了解,源于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陕北的黄土地和方言土语,滋养了一批如路遥、柳青、李季、丁玲、贺敬之等知名作家和艺术家,他们在作品中也从不吝于表达对陕北文化的喜爱和念想。信天游是陕北地域文化的最重要代表,它顺天而生,信天而唱,是陕北人用生命吟唱出来的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谚”传承人王六一直痴迷于陕北文化,新出的“陕北回眸”丛书,专门研究信天游和陕北话。细细读来,让我这个非陕北人也对作者所描述的那片充盈着“人性、神学、禅性、野性、灵性”的黄土地心向往之。

        这是两本很简洁、很纯粹的书,书的纯粹,更多来自作者本身的纯粹。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作者王六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如他自己所言,“虽离群十年游荡于三秦,但距离产生美,陕北韵、家乡情更是难以割舍,不能自己”。与路遥、史铁生等一批陕北作家一样,王六对黄土地爱得深沉,陕北方言是他通解乡愁的一剂良药。虽然长期从事陕北文化田野调查,但他不仅仅是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去探求陕北文化的源起、流变以及特质,更多的,是以一个对黄土地满怀深情的热情主人身份,去向外乡来客们讲述自家的故事。

        这种研究,和鲜活、诗意的信天游一样,纯粹而至性。“阳坡的糜子背洼的谷,黄土地里笑来黄土地里哭”,信天游,歌因情起,歌为情发,得意者唱,失意者也唱,做乐唱,作难也唱,为自己唱,为亲人唱,为恋人唱,为万物生灵唱,爱恨情仇都在那一嗓子吼中。王六关于陕北文化的研究初衷,可以说展现的就是信天游的本真,是对黄土地的眷恋和深情,是希望故乡文化得到更好传承的深切希望。

        王六做研究毫不含糊。这几本书是他“坐了十几年冷板凳”,下了苦功夫孕育出来的。光《陕北话中话》中,各类方言土语多达上千条,大部分都是他自己找的,一条一条去考证过的,很多例句都是他自己写的,一条一条都比较过,最终选出来最有代表性的。作为一位公务繁忙的地方干部,他只是“兼职”研究者,但他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这些过去依靠口口相传的方言土语和民歌,做了如此扎实的工作,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资料,实属不易。

        过去对陕北方言和民歌的研究,多是从具体的方言和曲目本身入手进行微观研究。王六的研究站位很高,他置身历史,从陕北高原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地理和文化影响、“胡搅汉,汉搅汉”的多民族融合优势等多元背景出发,阐释信天游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以“谁人在歌”“为谁而歌”“为何而歌”三问总结信天游叙事性、故事化、情感化等艺术特征。从陕北方言的古汉语遗韵和文言文做派,叠词、合音词、分音词的应用以及音阶、调式、润腔技巧等分析信天游的音韵之美。全书纵横时空,在娓娓道来中让人体悟逻辑和语言之美。在古语的研究中,王六更是创造性地提出陕北方言具备音乐美、文学做派文言范、生活化、底蕴足、有讲究五大特质,由表及里,探求话中之义、话外之音。

        作者认为方言是中华文明的基因解码,是折射语言流变轨迹的棱镜,是文化认同的亲和剂。以陕北方言“婆姨”为例。很多人熟知陕北名谚“米脂婆姨绥德汉,清涧石板瓦窑堡的炭”,这里的“婆姨”在陕北方言中通常是以妇女、妻子的意思被使用。但作者深入分析解释,认为其实质是宗教崇拜、皇权崇拜在语言中的反映,从中可以看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兴衰的过程,看到中华文明的架构过程。再比如,“徽钦”,在陕北口语中是置于死地的意思,但追本溯源,是从靖康之难中两位亡国君主的帝号中来的,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几篇附录也极具阅读价值,不仅是在谈关于方言本身、探讨作者其他作品,更是不同作者们自身的人生阅历和人生感悟的展现,侧面刻画出王六的形象与胸怀,有助于读者们更好地共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