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7月31日 星期三

    兹旦内克·斯维拉克笔下的人物大多身处底层,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但他们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用赤子之心来对抗世态炎凉,以荒诞与幽默来消解悲催的现实。

    做个园丁,耕耘介于快乐、忧伤边缘的幽默

    汉嘉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7月31日   11 版)
    《女观众》,[捷克]兹旦内克·斯维拉克著,徐伟珠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5月第一版,39.80元;
    《错失之爱》,[捷克]兹旦内克·斯维拉克著,徐伟珠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5月第一版,39.80元

        一个人的梦想到底能持续多久?经过大半生冲刷是否还斑斓如初?如果终于成真,会不会就此成为梦想的尽头?这些问题请捷克作家兹旦内克·斯维拉克来回答再合适不过——高中时代就想当短篇小说作家的他,直到七十二岁才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女观众》,书问世后颇获好评,跻身当年(2008年)捷克畅销书排行榜前列。这只不过是这位捷克老先生小说家梦想的起点,时隔三年,他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错失之爱》出版,叫好又叫座,斩获镁文学2012年度“读者奖”(捷克重要文学奖项)。他的这段经历励志又有戏剧性,挺像他小说中那些人物度过平淡日常时偶尔遭遇的波澜起伏。

     

        在兹旦内克·斯维拉克的两部短篇小说集被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之前,一些喜爱东欧电影,特别是捷克电影的中国观众有可能已从《青青校树》《科里亚》《布拉格练习曲》等蜚声国际影坛的片子中领略过他的风采——有着肖恩·康纳利式阳刚虬髯和罗宾·威廉姆斯般纯良眼神的他在电影中魅力独具。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这些电影的编剧,而他的儿子扬·斯维拉克则是导演。这些电影故事流畅、画面诗意、人物立体、音乐忧伤舒缓,与捷克文学以及他的小说颇多暗合之处。

     

        毕业于布拉格查理大学语言文学专业,曾做过中学老师,演电影和舞台剧,上脱口秀节目,写剧本,还写过不少歌词和专栏文章,一生经历祖国捷克乃至世界风云变幻,他的阅历和文学艺术修养决定了古稀之年从事短篇小说创作水到渠成,不必承担“玩票”嫌疑。其实,《女观众》《错失之爱》中的十九篇小说可以被视为一个整体,它们都是作者试图完整呈现自己的布拉格印象、凸显人性多面与社会现实的拼图中的一块,图案中的人物和故事、色调与气质各异,放在一起则构成映衬捷克社会不同侧面、人性善恶明灭的群像。

     

        “长篇作家似一介农夫,而短篇作者则像一个园丁。在短篇故事里,语言的分量远超过小说。”兹旦内克·斯维拉克在《致中国读者》这篇“前言”里写道,他的短篇小说则一再印证着他对上述说法的深入理解与实践。他不排斥小说中的故事性,事实上他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毕竟那么多好电影的剧本出自他手。但在把握叙事水准的同时,他的小说在语言上非常讲究,无论是人物对白还是景物描写、内心刻画,细腻、生动、传神,节奏动静得宜,诗意与写实交融,嬉笑怒骂和深情伤感杂糅,情节又不时戛然而止,开放式的结尾予人更多回味空间,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喜欢为自己的故事找到适合的句号”。

     

        看他的电影在先,读他的小说难免与电影比较,虽然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相去甚远,在他的表演和写作中却实现了某种微妙平衡。还记得他在《科里亚》《布拉格练习曲》中的角色吗?年岁渐老,生活朝着暗淡滑落,沮丧苦闷之下,内心依然涌动着未泯的渴望,这最终成为主人公在庸常生活中上演“传奇”戏码的动力。而在两本小说集中,也不缺少偶尔发光的平凡人,或是按部就班叙事中的峰回路转。《临时代演》里那个失意的男演员,刚从无戏可拍的窘境中抬起头,却又憧憬起一次可能的艳遇;法庭上面对法官供述自己“行骗”经历时竟有几分洋洋自得,《骗子》中的“大忽悠”在回忆往事时像播放了一部莫名其妙的行骗猎艳实录;《错失之爱》让广告创意师过得也不怎么顺心,客户的要求让他绞尽脑汁,对爱情的追求又总悬在半空,直到某天上班路上乘电车上偶然在两车擦肩而过之际瞥见对面电车里的一个姑娘……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是游离在兹旦内克·斯维拉克电影之外的全新创作,但又好像刚从银幕上走下来一样。某种意义上,多年的表演与剧本写作,对他的小说创作是一种有效的准备和仍在继续的滋养。

     

        兹旦内克·斯维拉克的短篇小说大多有赤子之心蔓延出的天真和伤感,以及笑对无奈人生的荒诞与幽默。《伯利恒之光》大概是两本书中最温情的一篇,故事发生在风雪交加的冬天,等候父亲归来的小朋友在头脑中闪回一些瞬间,家境贫寒,好在亲情温暖着幼小心灵,关于圣诞夜爸爸手捧“伯利恒”之烛归来、儿子不慎吹熄烛火的情节设计有着象征意味,人性光芒与情感的温度或可抵御寒冬和拮据,与英国绘本大师雷蒙德·布里格斯那部脍炙人口的《雪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荒诞与幽默的例子,这些短篇中就太多了。《班级聚会》时一把年纪共忆学生时代荒唐与不堪的老同学们;《法院来信》让行为不端、惟恐败露的丈夫惶惶不可终日;《女观众》里女主人公眼中和心底,台上台下、戏里戏外、现实与虚构的悲喜剧;《伏尔塔瓦河》是一首捷克名曲也是一篇小说的名字,曾经在电视上走红的音乐主持人与抨击得他生计无着的乐评人之间有着令人啼笑皆非的恩怨因果。作者或许围观过这些人生的某段过程,也可能曾是其中的某个人,所谓人生如戏,他在电影中对角色的理解或多或少有人生经历的助益,在这些小说中对世间百态、众生的刻画,又何尝不是如此。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捷克文学是文化内涵深邃、风格鲜明而群星璀璨的存在,从卡夫卡、哈谢克、塞弗尔特,到赫拉巴尔、卢斯蒂格、克里玛,他们的作品对于世界文学版图是莫大的丰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也承继、延续着捷克文学的传统。关于文学传统,很难用言语具体描述,这些捷克作家们的作品本身或许是最恰当的诠释。兹旦内克·斯维拉克笔下的这些人物,大多身处底层,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但他们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用赤子之心来对抗世态炎凉,以荒诞与幽默来消解悲催的现实。所以,读这些小说的时候,起初会为人物的遭际扼腕,若有代入感还会感同身受地唏嘘,可是捷克文学里就没有痛不欲生哭哭啼啼这些字眼啊,酸甜苦辣生老病死,谁的人生都逃不开,既然如此,那就努力穷开心,做个老天真吧。

     

        赫拉巴尔名作《过于喧嚣的孤独》中默默享受人类文明精神之光的垃圾场打包工汉嘉、《河畔小城》中喋喋不休、滑稽可爱的贝宾大伯,还有哈谢克创造的大智若愚、天真善良的帅克,这些已成经典的文学形象在兹旦内克·斯维拉克的人物身上亦有若隐若现的影子,这或许就是捷克文学传统的一种体现,在传统的影响下,兹旦内克·斯维拉克笔下演绎的是当代捷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热爱幽默,那种介于快乐和悲伤边缘的幽默。”他的这句话基本概括了其作品亦庄亦谐、笑中带泪的基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