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7月10日 星期三

    书意过眼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7月10日   09 版)

        不难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兼容点不难找,但能够找到的兼容点却往往并不是各自文化的关键立足点,就是说,容易找到的兼容点往往是无足轻重的。

     

        这个难题是目前文化交往的一个真实情况。人们一直都在寻找能够发展为聚点的兼容点,几乎都找到了诸如美食、旅游、娱乐之类,这些兼容点能马上成功地形成共鸣,但都是浅度共鸣,此类兼容点从来没有减轻过任何文明冲突。

     

        人们还找到了略为重要的一些兼容点,包括音乐、绘画、舞蹈、电影以及当代艺术等等,这些艺术类的兼容点显然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了解,但终究都不是文明的根本立足点,因此也不足以减弱文明冲突。简单地说,所有属于吃喝玩乐、吹拉弹唱领域的兼容点都只是停留在“知面不知心”的层次上,尚未触及深度的跨文化聚点。文明的关键立足点几乎都与信仰、哲学、历史、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关,而正是这些因素构成了难以超越的“文化边界”。

     

        ——哲学家赵汀阳对于跨文化对话中不同文化间兼容点的寻找以及“文化边界”的难以超越性颇有感触(《新京报》“书评周刊”2019年7月6日,《赵汀阳:跨文化对话,是为了消除误解》)。

     

        “儒家”更倾向于指孔子创立的思想学派。从孔子创立,吸引弟子三千,然后发展到孟子、荀子等等。有这样的一群人、一个团体,一直以孔子所倡导的理念作为价值基础。相比之下,“儒学”主要侧重于学派的思想主张。我的书为什么不叫“儒家小史”,而称为“儒学小史”?就意味着其核心关切是历史上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儒家思想主张。如果是“儒家小史”,虽然也会讨论思想主张,但更多可能会关注儒家人物的生平事迹。

     

        ——多年研究儒学、近日推出新作《儒学小史》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儒学研究院教授干春松分析“儒家”“儒学”区别时如是说(澎湃新闻“上海书评”2019年6月30日,《干春松谈儒学的历史与现代转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