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6月19日 星期三

    周先慎教授二三事

    温儒敏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6月19日   03 版)

        周先慎老师离开我们一年了,我不时会想起他,那熟悉的面影,熟悉的话音。仿佛他并没有离去,有时还会回来系里,还会在校医院碰到他拿药,我们总会说上许多话。

     

        我和周老师不是一个教研室,他教古典文学,我讲现代文学,平时交往并不很多,但总感觉很熟悉,是那种可以无话不说的熟悉。也有一两次交往是较密切的,回想起来,如同昨天。

     

        一次是去烟台大学教书。那是1990年秋,我和他受北大委派,到烟台大学“支教”。当时北大、清华支持兴办烟台大学,北大中文系承担了组建烟大中文系的任务,孙庆升老师担任烟大中文系的系主任,有些课还要招呼北大的老师去讲。我和周老师就一起坐了十几个钟头的火车到了烟台。住进教师宿舍,我们住两隔壁。记得那时蚊子很多,要挂蚊帐。晚上找周老师聊天,推门进去,见他正赤膊坐在蚊帐里头看书呢。周老师很认真,每次上课都要仔细准备。我说,讲那么多遍了,还得重新备课呀?他说怕有错漏,再说学生情况也不一样,希望能讲得更有针对性。我没有听过他的课,但学生反映说,周先慎讲课深入浅出,比较贴近学生阅读写作训练的需要,收获很大。我有时碰到古代文学方面的问题,也会向他请教,从他那里学到不少东西。我们在烟台住了一个多月,经常一起去海边散步。天已经很凉,他还敢下海游泳。那时他也才五十出头吧。

     

        另一次较密切的交往是2003年,我主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即“十五讲系列”的组稿,请的大都是人文学科各个领域拔尖的学者,为大学生撰写讲座式的书,介绍相关学科知识。我知道周老师的课讲得好,擅长艺术鉴赏,就请他来写《中国文学十五讲》。周老师二话不说,爽快地接受了稿约,并且在很短时间内交稿了。他这本书不算厚,却要“打通”从先秦到清代的文学史,又要尽可能让非中文系的年轻读者能喜欢,也真不容易。但周老师做到了。这本书很受读者欢迎,至今已多次印刷,还被一些大学指定为通识课教材。周老师写这本书可以说是举重若轻,因为有厚实的学术的积累,文笔又很好,当然,也因为他心中始终有读者。我想他写这本书时,是会时常想着读者是否喜欢的。

     

        2006年冬,我和周老师又有了第三次密切交往。当时我应重庆出版社的邀约,要编一套大学语文。坊间的大学语文教材已经不少,许多学校还有自编的文教材,重庆出版社想新编一套,叫《中国语文》,也是有些设想的,希望能通过我找一些北大的老师来编,来一套高标准的。我就找了周先慎老师,还有何久盈、吴晓东、孔庆东等几位老师一起来编。我们在重庆一间郊区温泉宾馆讨论了一两天,周老师很投入,出了不少主意。他领衔编了其中一本“理科版”的《中国语文》,编得还真有些特色。教材分为“古代文”“现代文”“古今诗歌”和“西文中译”四个版块,周老师和何九盈先生分工负责古代诗文部分,下了很大功夫,注释都是重新考订的。从学术质量来说,《中国语文》明显高出于坊间许多互相“克隆”的同类教材。我再次领略了周老师治学的扎实和认真。可惜出版社推广不力,这套教材“淹没”在众多大学语文教材之中,未能发挥更大的影响。

     

        周先慎老师几次和我说起,他当年是“阴差阳错”从外省大学分配到北大中文系的,似乎感到有些特别的幸运。其实周老师的学问很有特色,他的努力也为北大中文系争光。周老师的研究集中在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如《论〈聊斋志异〉清官作品的思想基础》《<聊斋志异〉的艺术美》等论文,在学界都是有好评的。他对古典诗歌的研究,特别是诗词鉴赏的研究,也有贡献。周老师的研究有两点很突出,一是艺术感觉很好,艺术分析非常到位,很是灵动,读来引人入胜;二是文笔优美流畅,是文章高手。周老师对此似乎也很自豪的。在他去世前不久,他还打过电话给我,说起有人误解甚至无端指责他的一篇有名的短文《简笔与繁笔》,让我注意一下。这篇文章曾经选入高中语文课本,是当作一篇范文来展示的。可惜后来因为教材编写体例的限制,没有再选收这篇美文。这是很遗憾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