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6月19日 星期三

    怎样学写古诗词之借题发挥

    徐晋如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6月19日   15 版)

        业师陈沚斋先生跟我讲过怹的一首诗:

     

        发始一茎白戏赋

     

        华年警一发,风雨厄馀春。世事难能白,头颅贵此人。抚之闲自笑,多难始相亲。未用随时拔,由来治越棼。

     

        此诗作者二十七岁时作。老诗人佟绍弼先生读了这首诗,指着“世事难能白,头颅贵此人”一联说:“这两句终于是诗了。”佟先生何以要这样说呢?我们先要知道诗意是如何发生的。这个问题何敬群先生谈得最透彻。他说:

     

        诗法不外空间时间感想,与借题发挥四事之互为综错。(《益智仁室论诗随笔·法势》)

     

        持此四事衡诸上诗,可谓若合符节。此人与世事是自己与外物的空间对比;华年与一茎发白,闲抚之时与多难之辰,是时间上的对比;风雨厄馀春既是时间的对比,也是用起兴的修辞方法,来抒发对于“华年警一发”的感想。当然,此句中的“警”字也有感想之意。初学者写诗,往往容易写景的句子就单纯写景,叙事的句子就单纯叙事,抒情、议论的句子就单纯抒情、议论,这是需要在一开始就要努力避免的。像本诗这样,在叙事中埋伏了感喟,在写景中寄寓出感想,就很值得学习。

     

        “多难始相亲”化用了唐人王季友的“白发日相亲”之意。王季友的原意,是年纪渐长,白发不请自来,与人相亲爱而不去。这里深入一层,先说“抚之闲自笑”,对着青年早生的华发,不禁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自怜自伤乃至自嘲,而更清醒地明白:当人生多厄难之际,可能永远与自己相亲的,就只有不请自来的白发了。尾联宕开一笔写,也就是转换了一下意思去写:白头发不用随时去拔,因为愈是去拔它,可能长得愈多,就像成语“治丝益棼”所讲的那样,找不到丝的头绪,只会越整理越乱。什么意思呢?青年而生白发,是因为性情较同龄人更敏感,内心比同龄人更多忧患,拔掉白头发,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这是诗人隐藏着不说出,却要读者自己去品味的诗外之旨。

     

        白发蚤生,本是一日常琐屑之事,竟然能写成诗,如果不借题发挥,试问又如何做到呢?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常常说,以前俗小说总是讲,“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而实际上真正能成为经典的小说,反倒是“无话则长,有话则短”的。写诗同样要“无话则长,有话则短”。那些就事论事的记述,那些对景色物事的单纯的描摹,那些张口即来的感慨,其实都可以短省掉,而真正需要着力去写的,是你要借题发挥的那部分内容。借题发挥不但把通常我们认为不可能写成诗的内容写成了诗,而且还升华了诗意,让诗的意蕴更深刻,更有超越庸常的境界。佟绍弼先生评价“世事难能白,头颅贵此人”这两句“终于是诗了”,并不是说以前作者写的都不是诗,而是说这两句的诗意升华了,境界不一样了。

     

        清代诗人张锦芳的《碎砚诗》,同样得借题发挥之妙:

        已坠同遗甑,深耕愧寸田。试当初洗日,碎及未焚前。正有文章劫,甘辞翰墨缘。谁能并投笔,抱璞得天全。

     

        这是一首咏物诗。正常咏物诗的写法,第一步是搜集资料,即从类书中找与砚台相关的典故,第二步是尽量地体察物事,好描摹出它的形制特征,再根据典故和它的形制发挥联想。但是摔碎的砚台,本来也没有现成的典故可用,而且破碎后的砚台,也不像完好的砚台那样,有形有制可供描摹,如何能写成诗呢?张锦芳的诗人的天分和诗学的功力,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

     

        第一句“已坠同遗甑”用了与砚台毫不相干的典故。说的是东汉人孟敏,有一次扛了一口甑(zèng,古代蒸饭用的瓦器。)在路上走,不小心甑落地摔碎,孟敏头也不回就走了。当时的名士郭泰正巧碰见,觉得奇怪,就问他,你的甑摔到地上了,怎么看都不看一眼?孟敏回答说:甑已破了,再看又有什么用呢?遂被郭泰所赏识。张锦芳借用这个典故,是说砚台已碎,无论是顾惜它、还是为它伤感,都没有意义。但是,他不由得想,这方砚就是我衣食的来源,我靠着它来“笔耕”,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终究也曾努力过的,当然会对它有不舍之情。古人常把砚台比作田,而笔就比作耕地的犁了。这是善于联想。

     

        颔联就开始借题发挥了。诗人说,最早用它试笔,是刚获致它,第一次用清水洗过的时候;而现在幸好它在暴君准备焚书之前,就已经碎掉了,免与那些优秀的著作同遭火厄。这样,诗就避免了感喟过去的俗套,而有了深刻的批判意义。

     

        颈联是说,能写文章在今天已经成了非常危险的事,所以这方砚大概是有先见之明的,甘愿玉碎,不再与笔墨结缘了。尾联更推进一层,说要是真正通达的高人,就该连笔也丢弃掉,像玉璞一样,不雕不琢,默默无闻,而得以全身避害。

     

        乾隆中叶文字狱酷烈,作者处在无形无影而又无处不在的政治高压之下,他不由自主地通过这样婉曲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愤懑不平。正如清代诗人赵翼所说的,“国家不幸诗家幸”,可以说,是严峻冷酷的乾隆时代成就了这首杰作。

     

        几年前,我曾根据清末词人裴维侒(字韵珊)的侄子裴南侯的几个钞本,点校了裴维侒的《香草亭诗词》,包括他的《香草亭诗》和《香草亭词草》。裴南侯当年用京汉铁路局的信纸钞录了多本《香草亭词草》,其中一本由叶恭绰先生收藏。最近叶先生的藏本被人拿出来拍卖,我偶然见着,不由心生感慨,遂作词一首:

     

        画堂春

     

        尘飞沧海失蓬瀛。遗音悲振芳铃。晚花天际任飘零。乱坠春星。 三五白头遗老,相逢莫忆升平。一番雨洗众山青。孤负曾经。

     

        裴维侒的《香草亭词草》,曾被晚清第一大词人朱彊邨选出六十首,与其他十位词人的作品一道,刻入《沧海遗音集》。《沧海遗音集》选录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作者都得是清朝的遗民。所谓遗民,是在改朝换代之后,不肯在新朝做官,而坚持尊奉前朝的人。站在传统的立场来看,遗民是中国士大夫的脊梁,是历史文化的最基本的传承者。司马迁写《史记》,列传的第一篇就是《伯夷叔齐列传》,歌颂的是伯夷叔齐这两位殷商的遗民,采薇首阳,不食周粟的崇高气节。这首词所感的,是裴维侒及他的遗民朋友,在改朝换代之后的凄凉心境。

        我首先想到的是“孤负曾经”这一句,于是就确定韵脚用《词林正韵》的第十一部,相当于平水韵的八庚九青十蒸韵合用。又因这一句的句法平仄,适合用在《浪淘沙》《画堂春》等词牌的尾句,经比较后选择用《画堂春》。

     

        第一二句是由《沧海遗音集》这个书名而产生的联想。我想到沧海会变成桑田,海水也会干涸扬尘,什么蓬莱、什么瀛洲,传说中的仙山也都会消逝,在社会巨大变动之后,遗民的悲吟就像是挂在花上惊走鸟雀的“护花铃”一样,发出凄怆的音调。再通过写景来烘托:天边高树上的花儿,在晚春时节纷坠飘零,仿佛是无数的流星飞溅。这正像他们无可奈何的内心啊!

     

        下片说,遗老三五人聚会时,不要去追忆往日社会稳定的时光。你看春天已逝,一番风吹雨打后,山上再也没有春花缀枝了,只剩下单调阴郁的青色。倘若记起曾亲历的秾艳满目的春光,难道不会伤心吗?辛亥革命后,社会失序,战乱频仍,这些忠于清室的遗老,当然觉得今不如昔。

     

        这首词没有题目,如果加个题目,就该是《题裴韵珊香草亭词草》。这个题目可以有多种思路,比如可以写裴维侒在词坛的地位,可以写《香草亭词草》的内容和风格,而我选择的是借题发挥的写法。

     

        借题发挥,是构思一首诗时最重要的思路,因为这会让诗意更高卓,或者更深沉。唐代的七绝之脍炙人口者,不少都是用了借题发挥的写法。比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前两句还是承题写送别:“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后两句忽然借题发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品格自高。韩翃的《寒食》前两句写寒食时节的景致:“春城无日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后两句转为讥刺宦官专权,得皇帝之宠:“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样主题就变得重大起来,诗意也蕴藉深沉得多。刘禹锡《乌衣巷》前半“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只是寻常写景,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唐代中期以后,曾经的衣冠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极深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向的历史进程,故能卓绝千古。

     

        苏轼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只有放飞思维的翅膀,在构思时多想到诗题以外的内容,才会写出更有诗意的诗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