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6月12日 星期三

    少儿期刊百年回眸

    陈釭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6月12日   14 版)
    上世纪30年代的《儿童世界》
    民国时期中华书局发行的《小朋友》
    民国时期出版的《儿童故事》
    1963年第8期《儿童时代》
    1954年8月号《少年文艺》

        五四运动迄今倏已百年,彼时其冲决旧束缚、开创新文化,触及社会诸多领域,包括前所未有之专为少年儿童兴办期刊。

     

        最初冠名《少年中国》的刊物,其实并非是给少年阅读的刊物,恰恰相反,属一批胸怀大志的学者创办的一份探讨中国社会发展前途的成人学术刊物,主要阅读对象为关心国家命运的青年精英,与《新青年》定位相近。

     

        1919年7月1日,李大钊、王光祈等在北京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确立“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宗旨,会刊有《少年中国》《少年世界》等。《少年中国》为综合性月刊,1919年7月十五人创刊于北京,历任编辑人员有李大钊、康白情、王光祈、苏甲荣、恽代英、黄仲苏等。前八期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自第九期起改由上海亚东书局印行。1924年5月出至第四卷第十二期后停刊,共出48期。该刊特色是“注重文化运动,阐发科学,纯粹科学”,主要刊登会员所写的关于自然科学、文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论著,涉及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问题的许多问题。其中既有李大钊、恽代英、张闻天、邓中夏等人宣传社会主义的文章,又有李璜、曾琦、左舜生等人的文章。此外还大力支持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出版两期“诗学研究”专号,谈论中国新诗的发展道路,发表了不少新文艺作品,其中有田汉、李大钊、郭沫若、朱自清等人的剧作、小说与新诗,同时,还译介了莎士比亚、王尔德、莫泊桑、泰戈尔、歌德等世界文豪的杰作。

     

        如果说《少年中国》奏响的是中国少儿期刊正式登场前的启蒙序曲,那么,《儿童世界》则是中国第一本真正面向儿童的期刊。《儿童世界》创立于1922年1月1日,周刊,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历任主编有郑振铎、徐应昶等,1932年1月16日出至29卷3期(总第511期)后停刊,同年10月16日复刊,改为半月刊,卷期从29卷新1期起记,1941年6月5日出至46卷9期(新第207期)后未再面世。该刊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并介绍音乐、美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作品注重思想性、科学系和趣味性,强调适合儿童心理和欣赏情趣。设童话儿童诗、图画故事、儿童剧本、寓言、漫画、歌曲等栏目,还曾多次举办征文,发表儿童作品。编辑部常常约文学研究会重要成员的稿,叶圣陶、沈雁冰、郑振铎、赵景深、胡愈之、王统照、周建人等都是主要撰稿人,同时也刊登小学教师们的投稿。

     

        1922年4月,综合性儿童文艺期刊《小朋友》创刊,周刊,中华书局出版,主编黎锦晖。读者对象为小学中年级学生和同等文化程度者。订户遍及全国各省、香港以及南洋等地,作者主要有王人路、吴翰云、吕伯攸等。1926年由吴翰云主编。1937年因抗战爆发停刊。

     

        《儿童文学》,1924年4月15日创刊,月刊,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主编谢六逸。该刊图文并茂,供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课外阅读,设小说、童话、诗歌、剧本等专栏,主要作者系主编本人,作品占每期半数以上,主要作品有小说《两个表》《燕子》和译作《鹦鹉》,剧本《清明节》《小松树》,故事《夏茂冬枯》,童话《故乡之歌》,诗歌《小曲》《春》《好孩子》《小河》等。由于作者面太窄,文思相近稿源渐枯,故仅维系半年时间,同年10月15日停刊。

     

        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少儿期刊出版业又荡起一波微澜。1931年1月,《少年时代》创刊,半月刊,内配插图,由彭芳草任编辑,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出版。但于同年12月被迫停刊,全年26册,含《暑期生活专刊》和《学生作品专号》,读者对象为高小及初中学生。注重科学文艺,有系统地介绍世界文化知识,主要栏目有世界常识、世界名人少年生活、各科学习法或读书法、学校生活以及小说、童话。刊有美国霍桑著、奎明译长篇小说《石梅子》,冰厂译童话《魔龙》《雪女》,三叶译童话《金袋烟牛和魔袋》,万美童话《蟋蟀》《毛贵和阿二》,周乐山小说《穷学生》《老丁》,蒯斯曛童话《百花生日》《皇后怎样才美》《动物园中的一日》等,另报道学校生活,有介绍学生会、旅行、运动会的文字和照片,还刊有附录《少年读物编目》。一·二八事变爆发,原已排印的22/23期《反日救国特辑》合刊和24、25期合刊全部被焚,后虽补印,仍缺乏若干图片文字。

     

        1931年6月15日,儿童文学期刊《儿童杂志》创刊,由上海儿童书局出版,半月刊(暑期停刊),年出版20期,主编陈之佛,胡叔异。图文并茂,为小学生课余读物,辟有小说、童话、寓言、剧本、文化科学常识、歌曲和儿童习作等栏目,并推出有陈之佛、丰子恺等谈图案和生活漫画的《儿童艺术专号》。1932年8月15日该杂志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种以适应相应年级的学生……1936年6月,三杂志又合并为新字号儿童杂志,主要编辑徐晋、陈伯吹、蒋蘅、陈士辛。作品有陈伯吹诗歌《秋思》《迷途的羔羊》《归来》等多篇,黄衣青译狄更斯《男儿奋斗史》(今译《大卫·科波菲尔》)、连环画《海上英雄》和徐学文小说译作《小洋刀和脚踏车》《催眠曲》、译作童话《兔先生的主张》、吴鸿志长篇童话故事《狡狐杀身记》。1937年停刊。

     

        1932年,《儿童画报》创刊,主要栏目有修身、图文、历史、算学、手工、歌谣等,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注重培养儿童的生活常识、道德品质,普及科学知识。发挥“画报”优势,突出趣味性,页面以色彩鲜艳的图像为主,配以大家笔下的“小儿科”简洁文字,颇受儿童喜欢。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硝烟中少儿期刊自然难避祸殃。孤岛时期的上海,闪现过一束照亮少儿心灵的微光,即创刊于1938年9月1日的《少年读物》丛刊,陆蠡主编,巴金、吴朗西主持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同年11月16日停刊,共出6期。该刊倡导进步的抗日意识,常采用寓言诗、小论、通讯、历史故事等文体宣传真、善、美思想,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第四期还专门出版《鲁迅纪念特辑》,号召青年学习鲁迅的革命精神。主要撰稿人有萧乾、许广平、巴金、李健吾、靳以、黎烈文等。

     

        1945年,《小朋友》在重庆复刊,半月刊,由陈伯吹主编,1946年1月迁上海继续出版,翌年1月恢复为周刊。此外,儿童书局出版由陈鹤琴主编的《儿童故事》期刊。然而,短暂的和平喘息迅疾被动荡的时局洪流淹没。1949年,少儿期刊迎来新蕾绽放。

     

        1950年4月1日,宋庆龄亲自参与创办的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社成立,随即《儿童时代》创刊,宋庆龄为该刊制定“给儿童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培养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优秀人才”的办刊宗旨,又于1965年为《儿童时代》题写刊名;郭沫若、巴金、老舍、冰心、苏步青等为之撰稿;张乐平、戴敦邦等沪地画家为之画插图。这份期刊历经半个多世纪,伴随了几代人的阅读和成长,自1956年起还曾发行至海内外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1950年12月,儿童书局改组为公私合营的新儿童书店,推出《新儿童画报》和《新儿童教育》期刊。

     

        1952年12月,资深期刊《小朋友》的出版机构从原先的中华书局转到新成立的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3年1月黄衣青任主编,由32开本改为20开本,读者对象为小学低年级学生。鲁兵、圣野先后任主编。1966年7月停刊,1978年1月复刊。

     

        1953年1月15日,《少年文艺》面世,月刊,32开,宋庆龄题写刊名并撰发刊词,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60年8月休刊。1961年4月复刊。1966年7月停刊。1974年1月复刊后更名《上海少年:文艺双月刊》。1975年1月起副题名改为“文艺月刊”。1977年7月恢复原刊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1月恢复由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以中小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内容涉及小说、故事、童话、散文、随笔、诗歌等文学体裁,设青春长镜头、新世纪小说族、散文之约、蓝眼睛诗会、童话树、新芽、花季舞台等栏目。

     

        1963年,与1924年短暂存在的《儿童文学》同名的新《儿童文学》创刊,但两者之间并无关联,系经叶圣陶、茅盾、冰心、张天翼、华君武、严文井、金近等著名作家、画家倡导,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团中央联合创办,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该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刊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文学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少年儿童进行真、善、美教育,不断提高少年儿童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上世纪70年代末,新创刊的少儿期刊如雨后春笋遍布各地,原先仅上海、北京双城竞秀的局面,被各省市百花争艳的态势取代,少儿期刊名目之盛限于本文篇幅难以一一胪列。概言之,新时期的少儿期刊大致有如下几个观察点:针对不同年龄段细分的定位更精准,内容和形式的匹配更讲究;市场化适应性增强,深化对小读者及家长的心理研究(因为选订或购买的决定者往往是家长);开放性、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充分借鉴国外少儿刊物长处;偏重知识性、科学性、创造性意识陶冶,与培植创新长远目标相衔接;开始步入融媒体时代,纸质少儿期刊与相应网站、APP、微信平台互为依存。

     

        在笔者记忆里,幼年启蒙后循识字阶梯依次接触的少儿期刊物为《小朋友》《儿童时代》《少年文艺》。书柜中至今珍藏着屡次辗转残留的两册儿时购阅之《儿童时代》,一册是1963年第8期(总第309期),另一册是1965年第21期(总第370期))。当时的《儿童时代》为半月刊,每月1日、16日出版。每每轻抚这两册少时用积攒压岁钱购买的《儿童时代》,尽管纸质泛黄变脆,仍倍感亲切。

     

        相较其他门类期刊史研究或经典少儿出版物研究,少儿期刊史梳理明显比阙,或许由于人们惯于将少儿期刊划归于浅层次出版物之列,因而忽略了其价值。尽管少儿期刊在所有少儿读物中只占很小一部分,恰似知时节的春雨“润物细无声”,且“惠风广被,泽洎幽荒”(张衡《东京赋》),百年来它们对少儿成长和社会进步做出的积极贡献尤值回眸。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