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6月12日 星期三

    一部让人惊喜的中国人写的德国通史

    许金晶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6月12日   10 版)
    《德国通史》(六卷本),邢来顺、吴友法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第一版,780.00元

        继2016年推出六卷本《英国通史》大获成功之后,2019年初,江苏人民出版社又推出了六卷本《德国通史》,无论是其内容水准,还是就其之于国内德国研究的开创性来说,都带给我们以惊喜。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出版的德国通史类著作,均为翻译引进类论著。1991年丁建弘、陆世澄主编的《德国通史简编》,是国内第一部原创的德国通史。之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又陆续有孙炳辉、郑寅达等的《德国史纲》,丁建弘的《德国通史》,吴友法、邢来顺的《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郑寅达的《德国史》等多部原创的德国通史类著作问世。但这些著作要么篇幅有限,对德国历史的记述相对简略;要么仍然侧重于政治史方面的论述,对社会、文化、经济层面的介绍较为薄弱。而这一版的《德国通史》跟之前推出的《英国通史》类似,也是六卷本的体量,将近300万字的篇幅。从内容体量、结构方式和作者队伍的专业性来说,都可圈可点。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并没有平均用力,而是详略得当,尤其注重阐发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德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的详细过程及其原因。这样重点突出的内容安排,更加能体现“以史为鉴”的原则。

     

        按照傅斯年先生提出的“历史学就是史料学”之说,考量一部历史著作,尤其是历史学术著作的水平高低,其研究素材的一手程度和丰富程度,自然是重要标准。中国国内之前推出的德国通史类著作,相当一部分的参考文献,来自国内的德国研究专著,或者即便参考外文文献,外文文献当中,也往往是以英文文献居多。这一版的《德国通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仅以本书第一卷为例,八页半的参考文献列表里,西文文献占了七页半,而中文文献只有不到一页;西文文献中,又以德文文献为主,其他语种文献为辅。虽然德文文献中,一手史料文献比较少,主要是二手研究文献,但考虑到中国国内之前德国研究的状况,本书的进步已经非常值得赞赏。而更让人惊喜的是,在后面几卷里,报刊报道、档案等一手史料,也在其参考文献里。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有一天,国内学者能主要依靠一手德文史料,再写出一部更好的《德国通史》。

     

        国内之前推出的德国通史类著作,往往是以政治史为主线,注重国家政治变迁与高层政治运作状况。这一版的《德国通史》,诞生于西方社会史和新文化史的思潮之后,因此在写法上,也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这种史学潮流的影响。本书在保留了一定篇幅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史的内容之外,采取跟前者接近、甚至更大的篇幅,进行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教育层面的历史论述。

     

        当然,本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令人遗憾之处。首先,相对而言,本书论述近代与近代之前历史的前四卷内容更加精彩丰富,而关于现代和当代史的两卷,受到多人合作撰写的影响,内容似缺乏足够亮点。其次,本书基本上还是采取以时间为经线,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为纬线的传统通史类著作的框架结构。这种写法的好处在于覆盖性强,内容比较全面,但其缺点也同样非常突出,就是容易平铺直叙,问题意识不够突出。最后,本书尽管吸收了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理念和方法,以较多篇幅来介绍德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然而新文化史思潮中重新重视叙事、强调可读性的追求,本书当中则少有体现。本书基本上仍然采取的,是类似教材体的一板一眼的叙述方式,其表述自然是庄重严谨,但在可读性方面恐怕还有提升空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