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6月12日 星期三

    既是辽宁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更是东北地区文化振兴的时代先声。

    全景式展现东北“非遗”的开山之作

    肖坤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6月12日   19 版)
    《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刘铁梁、王凯旋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

        《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下称《丛书》)是一部全景式、广角度展现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山之作,既是辽宁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更是东北地区文化振兴的时代先声,不仅理论价值重大、时代意义深远,而且对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一,有助于推动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世代传承的活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与兼容性。《丛书》创作团队从2015年起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进行了科学严谨的考证,足迹遍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等地区,采访了大批“非遗”项目传承人,收集了丰富的“非遗”作品及资料,形成采访笔记近百万字,在此基础上撰著书稿并经过多次修改、研讨、审查、核实,最终形成了这部最具代表性的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专著。《丛书》共分10卷,系统记述了东北民间文学、民间礼俗、民间信仰、民间服饰、民间表演艺术、民间岁时节日、民间手工技艺、民间建筑技艺、民间饮食技艺与习俗、民间体育技能与传统医药等主要内容,对“非遗”项目在文化上的独特性、技能上的高超性、传播中的流变性、功能上的实用性、形式上的综合性、心理上的民族性和审美上的地域性等方面进行了学术分析,赓续了东北地区“非遗”文化传统,镌刻了东北区域特色文脉,聚合了东北民族文化价值判断,进行了独具东北民族审美特色的文化创造,凝聚了创作团队的理论探索和思想结晶。可以说,《丛书》对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展示,填补了辽宁乃至东北地区“非遗”研究的空白,对于东北地区“非遗”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椽笔下的文字和记录,让我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提升了东北文化软实力,促进了东北文化振兴。

     

        其二,有助于促进东北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东北“非遗”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子,将文化资源转变成文化资本。《丛书》完成了对东北地区“非遗”的历史性学术总结,将独具东北特色的“非遗”项目中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所保留的形成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状态以及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一一记录下来,完整翔实、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东北地区特色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揭示了东北文化传统与民族价值体系,体现了东北厚重而深沉的文脉力量。这既为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北人民留下家的记忆,又为后来者打开了一扇窗口,为优秀的东北传统文化走出东北、走出国门搭建了平台。《丛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根据时代的发展拓展其内涵,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尝试和努力,开创了东北“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局面,对于东北地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有助于引导人们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并世代传承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和增强认同感、持续感和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丛书》通过保护与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特殊的关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带给人们以心灵的滋润和慰藉,给予人们以文化的满足和自信。

     

        其四,有助于推动引领人们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丛书》紧扣“非遗”保护理念新变化,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让人民成为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既重视群体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命运共同体维护,又重视人类文化多样性维护和命运共同体构建,兼收并蓄、和而不同;既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保持自身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又蕴含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关系的实践智慧;既遵循“非遗”保护法制,又践行“非遗”保护政策。可以说,它引领人们领会了“非遗”保护理念内涵,拓展了“非遗”保护专业视角,提高了“非遗”保护政治站位,增强了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意识,激发文化创新精神。

     

        其五,有助于拓展基础学科在智库建设发挥建言献策作用的新路径。《丛书》不仅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体现了基础学科的扎实学术功底和咨政建言能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基础学科专家学者要主动作为,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率先在带有战略性、统摄性、纲领性、持久性的精神层面实现转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体制机制、创意产业等层面实现创新,取得更多开拓性、引领性和标志性成果,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积极加入到新型智库建设中来,加入到“非遗”抢救、保护和传承中来,共同面对“非遗”保护新挑战,共同回答“非遗”保护新问题(特别是解决好“非遗”保护理念认识淡薄、法制相对滞后、学科建设薄弱、创新工作不强等突出问题),共同担当“非遗”保护新使命,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建言献策。

     

        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坚定自信,也需要以包容大气的姿态兼容并蓄各种先进文化,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进入新时代,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行动起来,扎实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