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5月08日 星期三

    伟大的灵魂都不死。总会有人应声而起。

    43年的心诺:我为什么要写《三十六声枪响》

    孟宪明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5月08日   19 版)
    《三十六声枪响》,孟宪明著,海燕出版社2019年4月第一版,58.00元

        1976年,刚刚复刊的《人民音乐》登载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那时我正在家乡的小学里当民办老师,主要教体育和音乐。我带了一个由28个小学生组成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学校离县城25里,离公社所在地18里。因为闭塞,不方便,所有的节目都由我来创作。我是第一次看到这首歌,只一唱,立即就热泪盈眶。我本来准备选它做教材,因害怕在学生面前难堪,于是就放弃了。但这首歌却像种子一样埋进了我的心田。22年后的1998年,我在北京写完了电视剧本《女子特警队》,朋友们请我去歌厅卡拉OK,我在那个16开的歌本上只一翻,就看见了这首歌。我很兴奋。音乐升起,和歌声相配的是电影《鸡毛信》的画面。“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他不是贪玩耍丢了牛,放牛的孩子王二小……”一段没完,我已经泣不成声。真的很不好意思!我退回沙发,再也没有唱歌。就是在那个时刻,我突然警醒,二小没死,他一直在寻找着替他发声的人。我发现,我和二小离得近。他的感觉我能感觉到。他的信息我能信息到。我开始关注抗日战争,先后读了中国编的几十卷的抗战史料,日本人写的《东史郎日记》、德国人写的《拉贝日记》、美国人张纯如写的《南京大屠杀》等。还多次实地采访那些曾经亲历过抗战的老人们。

     

        又过了12年,我的朋友张春才想请我写《狼牙山五壮士》的电视剧,我说,写王二小吧! 2010年的10月14日,我和春才及导演原雅轩一行三人来到了故事的发生地河北涞源。我写的电视剧《大国医》2009年5月在央视播出,有些影响。他们听说《大国医》的编剧来此采访,非常配合。涞源县委的领导在接待我时提出一个问题,说他们年年挖掘红色题材,如果王二小真的有那么多材料,怎么可能轮到一个河南作家来写。这种坦率,一下子打消了我对坦率的顾虑。

     

        我问:王二小是不是确有其人?陪我的县委办公室孙主任回答说:确有其人。并说,1995年作家陈模曾来采访、落实过。

     

        我问:为什么叫王二小?

     

        主任答:我们这儿把老二习惯叫二小。并解释说,歪名好拉扯。

     

        我问:王二小的哥哥是不是叫王大小?

     

        答:不知道。

     

        问:王二小的哥哥还在吗?答:肯定不在了。问:咋死的?答:不知道。

     

        我问:王二小有父亲吗?答:肯定有。问:还在吗?答:不在了。问:咋死的?答:不知道。

     

        我问:王二小有母亲吗?肯定有。还在吗?不在了。咋死的?不知道。

     

        我说:王二小的父母及哥哥是咋死的,我全知道!

     

        主任惊叫一声:你咋知道的?

     

        我当然不会回答我咋知道的。我接着发问:如果鬼子抓住你带路,一边是带着鬼子走安全的路,鬼子不死,自己也不死;一边是把鬼子带到八路军的伏击圈,鬼子死,自己也死。你选择哪条路?

     

        主任毫不犹豫地说:当然选择不死那条?

     

        我问:二小为什么选择必死的那条?二小傻吗?他为什么那样恨鬼子?

     

        我问:二小怎么知道八路军的伏击圈在哪儿?八路军的最高军事机密怎么可能让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知道?八路军和他是什么关系?

     

        主任恍然大悟:孟老师,别说写二十集,三十集你也写得。

     

        之后,我看了二小一家四口曾经做家的土地庙,去了二小生活过的南马庄乡狼牙口村,凭吊了当年二小牺牲的险峻之地。“此地甚严密,四面皆峭壁,只一个水口可入,真乃死地。40多个鬼子消灭于此完全可信。摔死二小的那块石头还斜躺在那里,甚是平静。在此留照以慰英灵。”这段抄自我当天的日记。

     

        我属马,1955年1月出生在忧天的杞地,那时候,朝鲜战争才过去两年,解放战争才过去六年,抗日战争才过去十年,作为群雄逐鹿的大中原,我目不识丁的父母刚刚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儿时的我多次听娘念叨,只要不叫跑反,一天喝两顿糊涂(粥)也中。民间不说苦难。这几乎算是一个禁忌。奶奶说,你一说它就来了。因害怕苦难重演,人人都不会主动说起。多年后我才明白,这是一种智慧。试想,对那些无法躲避的苦难,天天讲年年讲又有何益处呢?

     

        我生也晚,没有经历过战争,直到今天我也不会打枪。在这个世界上,在人类的历史上,战争是绝对的,而和平只具相对性。几十年没有战争,这是时代最大的幸运!但是,战争并没有消灭。它像暗夜的老鼠时不时地就会出来咬烂我们的鞋袜。我想写一写父辈们战争的苦难和感受,或者说,正是父辈们战争的苦难和感受让我有了写作这书的基础和冲动。正因于此,我采用了民间的视点,写中国老百姓怎样被迫卷入战争、怎样被迫反抗日寇的心理基础和行为逻辑。

     

        2019年的1月30日,我感冒在床。感冒有一个好处,它能让你心安理得的躺下休息。生病休息是真正的休息,是无可奈何状态下的积极调整和放松。发烧有好处,思维跑得快,颇与醉酒相类,它促成了潜意识的解放,无意间为创造力加入了能量。也就是在这时,在我高烧难耐的病床上,灵光顿现般完成了小说《三十六声枪响》的结构性思考。我决定以二小中弹牺牲前的须臾弥留追忆构成其短暂生命的三十六声枪响。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瓦解呆滞的“三十六”的顺序,将其变成白云苍狗般的随心所欲,借以呈现主人公此时的意识状态和心理逻辑。这一表现了小说内容的准确性,二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创造性。循路前行,我又想起了“第0声枪响”。弥留之际的二小在风起云涌般的思绪中,定然有过这样“空洞”的枪声。我很难过,也很兴奋,深为此次的感冒发烧而庆幸。

     

        伟大的灵魂都不死。总会有人应声而起。

     

        从1976年到2019年,四十三年过去,一个久违的心诺终于兑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