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5月08日 星期三

    作者在创作题材、叙事格局上的开拓与探索,也对新时代儿童文学的“主题创作”,作了一次成功的“追寻”。

    《追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

    韩进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5月08日   19 版)
    《追寻》,徐鲁/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年4月第一版,30.00元

        《追寻》是一部带有纪实品格的生态小说,它以长江流域和洞庭湖周边自然环境危机造成中国珍稀鲸类动物白鳍豚濒临灭绝的生态灾难为大背景,讲述伍老、徐佩芬、刘俊为代表的三代科学家为保护白鳍豚锲而不舍、前赴后继、奉献青春和生命的感人故事,再现了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白鳍豚鲜为人知的生存故事,表达了追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强烈愿望。

     

        《追寻》共二十六章,从大自然春天的使者布谷鸟的呼唤声写起,到在布谷鸟的叫声中迎来长江流域生态治理的春天结束,其间有意识地以洞庭湖四季景色的变化——第十一章《新的难关》里的夏天、第十二章《惦念》里的冬天——与湖畔居民的生活变迁相呼应,描绘了一幅人类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交响曲,整部小说的核心故事就是讲述白鳍豚淇淇被发现、被保护,直至终老死亡的全过程。与淇淇“由得到失”的命运同时展开的,还有洞庭湖少年柳伢子的妈妈玉娥这位年轻的农村女性,由离家出走到重新返回家园的命运相交织,由此构织了一幕人与自然命运与共的宏阔场景。作品之后附录了《白鳍豚小常识20问》,不是单纯介绍白鳍豚的常识,而是与作品中对白鳍豚的描写起到很好的科学支撑和知识补充,为读者更好地阅读作品提供了一把科学知识的钥匙,与作品相互联系成为一体。整部作品题材重大,紧扣时代脉搏;主题突出,弘扬主旋律;形象鲜明,充满正能量;情节曲折,又在情理中;故事完整,读后令人回味。作者在创作题材、叙事格局上的开拓与探索,也对新时代儿童文学的“主题创作”,作了一次成功的“追寻”。

     

        《追寻》是对我国近半个世纪白鳍豚科考与保护事业从无到有的文学纪实。在母亲河长江里,很早就生活着白鳍豚和长江江豚两类淡水鲸类动物,我国古代典籍《尔雅》曾有记载,称白鳍豚为“白鱀豚”。白鳍豚生活在古老和伟大的中国,如果中国科学家不能了解和知悉它的生活,不能揭开它的生命和生存奥秘,就是愧对祖国,也愧对这种生活在中国江河湖泊的珍稀生命。于是有了以科学家徐佩芬牵头的中国第一个白鳍豚研究组的成立,开始了中国自己的白鳍豚保护事业,并且很快有了重大收获。1980年1月,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发现一头误入浅水区的白鳍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将白鳍豚运回位于武汉的研究所内,修建白鳍豚馆开始人工饲养。这头大约2岁的白鳍豚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存活了22年185天。小说以“淇淇”为原型,真实再现了以伍老、徐佩芬、刘俊为代表的三代科学为“淇淇”治伤、命名、饲养、找伴儿(雌性白鳍豚珍珍),直到自然死亡的全过程,以及围绕“淇淇”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白鳍豚研究方面——特别是在白鳍豚的生物学、生态学、人工饲养、行为学、生物声学、血液学、疾病防治等方面的许多研究成果,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白鳍豚保护的发展史和中外白鳍豚保护的交流史,真实反映了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历史进程。

     

        《追寻》是对新中国三代科学家献身白鳍豚保护、追寻科学理想的生命赞歌。中国的白鳍豚保护事业虽然起步晚,但成绩巨大,这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用青春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小说塑造了伍老、徐佩芬、刘俊三代科学家献身白鳍豚保护事业的英雄形象。伍老是新中国刚刚诞生时,从美国返回祖国怀抱的一位老科学家,也是中国水生物科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白鳍豚的保护事业一直在他的关心下得到发展,而且为培养了第一批白鳍豚研究科学家。徐佩芬教授最初进入淡水生物科学研究时,就在伍老身边工作,在伍老的直接培养下,成为我国著名淡水鱼类科学家。她的科考足迹遍布长江流域,特别洞庭湖、鄱阳湖、梁子湖、太湖等大大小小的湖泊,以及数不清的河湾、溪流和汊港……被科学界誉为“中国白鳍豚之母”。在白鳍豚保护这份长久、艰苦的事业追寻中,她不仅献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智慧,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儿子大星的生命。大星在大学生物专业毕业后,毅然放弃到青岛海洋研究所做一名实验室科学家的优厚待遇,响应妈妈的召唤和鼓励,加入到妈妈的白鳍豚研究小组,成为野外考察队成员,在一次追寻“大鱼”的考察中,不幸被江上的洪峰卷走,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刘俊从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追随徐佩芬教授继续追寻白鳍豚,在常年野外考察和对“淇淇”的饲养保护中,渐渐体味到徐教授对他说的“在长江上搜寻,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上蹲守”的深刻含义,自觉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白鳍豚保护事业。三代科学家将人生追求与事业追寻结合起来,在追寻白鳍豚保护的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体现了新中国科学家坚定信念和坚守追寻的坚强意志、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热爱自然和敬畏生命的平等意识、无私奉献和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

     

        《追寻》是对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铭记乡愁珍爱家园的深情呼唤。在生态危机的长江流域,描写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白鳍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是小说的基本内容。当第一位申请来中国从事白鳍豚科学研究的国际著名白鳍豚研究专家、瑞士科学家皮埃尔先生的专车奔驰在长江中游的岸边公路时,看到的是这样一番景象:本来就不宽阔的水道上面,来来往往的挖砂船和运输船,几乎把江面挤得没有缝隙。运沙船排着长长的“蚁阵”,一眼望不到尽头……在这样密集的挖沙船和运输船的夹缝里,在柴油燃烧冒出的浓重的黑烟里,在轰鸣不止的马达噪音和飞速转动的螺旋桨里,哪里会有白鳍豚的生存空间?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化工厂、加工厂、造纸厂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这还不够,水面之下还有不易察觉的滚钩、锚钩、电网、土炸弹和“迷魂阵”!这样的环境污染和人为捕猎,甭说白鳍豚无法生存,就连一般鱼类也是致命的威胁。小说在《尾声》里特意写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考察长江的新闻报道,特别强调到白鳍豚和江豚的主要活动区域都在这次考察中,而且国家已经全面推行“河长制”,开展了长江流域生态大普查,制定了“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的行动方案。已经鬓发斑白的刘俊在看到这些新闻报道后,眼里噙满泪光,他抬头仰望窗外的天空,对青山绿水的长江充满希望,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充满期待。刘俊以他一生保护白鳍豚的体会告诉人们,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追寻》是将时代追寻的大主题与儿童文学的艺术品格融为一体的精品力作。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正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生态文明的要求,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家园。这一时代追寻很好地体现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中,集中体现在少年柳伢子形象的塑造上。少年柳伢子是这部小说贯穿始终的主人公,是中国白鳍豚保护事业的参与者和继承者。玉娥妈妈从出走到重返家园的故事启示人们,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绿水就是幸福,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小说以时代追寻为主题,将白鳍豚保护重大题材设置在孩子们所向往的寻找和探险的故事情节里,以“白鳍豚保护事业”和“玉娥离家出走”双线结构来叙述故事,将讲述白鳍豚保护事业和人物命运联系在一起,其中穿插了很多富有地域风情的传说故事,使故事细节更为丰饶,人物形象也更接地气。

     

        真正有温度、有情怀的作品和创作者,一定不会失去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看望出席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讲话中一再要求,创作者应该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作的灵感,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追寻》正是一部“为时代立传”的力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