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4月10日 星期三

    编辑转型的三大误区

    李明非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4月10日   06 版)

        ■如今常见有些编辑被夸为“能人”。他们交友广,应酬多,善于拉到出版赞助,能把书号卖出高价。虽然少见编书,但提成收入却比常人要高。有人对编辑如此“转型”难免怀有“羡慕”之意,有些领导甚至也乐见有这种会创收的“能人”。

     

        ■知识服务不是出版的新方向和新主流。作为知识学习一种辅导的“小课”,其功能被夸大了。

     

        出版转型,无疑是近几年出版界热议的话题。不少出版单位在转型上下了很大功夫,而且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不过,在出版基层,仍有相当多的出版人,在慨叹出版日子不好过。除了原创出新乏力,网络出版竞争激烈,纸价上涨成本加大等客观原因之外,对待出版转型,似乎也存在不同认识,有的甚至感到某种迷茫。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出版当然需要转型。传统出版过程,涵盖编辑、印刷、发行、物资供应这几个主要环节。要转型,除了出版领导者的决策转型之外,上述各个环节,还应有各自不同的转型要求。本文试就编辑的转型,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编辑转型“三误区”

     

        现在有些媒体的报道,把出版转型视为一种时髦,时常将所谓新媒体融合,甚至编稿以外的事,都冠以“转型”的名义。但细究一下,仅就编辑这一环节而言,在编辑职责与编辑转型两者之间,似乎还存在一些界限模糊的认识。有些变化谈不上是转型,而是编辑本应尽到的职责尚未尽到。其主要表现:

     

        一是,把编辑转型任性化,降低了转型的门槛。顾名思义,转型应该是事物从原有的业态,包括形式、内容和运作方式等,向另一种或更高级的业态转变。这种转型,不是低级的复制,更不是“新瓶装旧酒”。但现在有些出版人,却把编辑尚未尽职的工作,宣扬为“转型”,某些舆论也把转型的门槛降低了。如策划选题,本来就是编辑应尽的职责,可现在有人却把从文案到策划,视为编辑的“转型”。又如把知识服务,包括出全本变为出简本,也叫“转型”。正如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所指出,知识服务不是出版的新方向和新主流。……作为知识学习一种辅导的“小课”,其功能被夸大了。其实编辑编缩写本、节本、图解本、小开本等,是出版的一种传统,这类“小课”并无转型的新意。再说知识服务,早年叶圣陶边编书,边给学生上课;邹韬奋编辑之余,还用笔抗日救亡,那都是编辑前辈知识服务的先例。可见当编辑,首先要全面、忠实地履行编辑应尽的职责,保持和弘扬编辑的优良传统,克服赶时髦追求“名义转型”的心理,以免淡忘了编辑本身应尽的职责。

     

        二是,混淆了编辑与出版经纪人的界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销在出版链条上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有些出版社甚至主张出版要以营销为中心,提出定选题,营销有一票否决权。在这种氛围下,有些编辑的主要精力不是用在做书,而是专注推销和盈利。那些承担承包利润的编辑,更只是关注每本书的经济回报。有人把编辑这种心态的转变,也美其名叫“转型”。其实在图书物流大环境中,营销这一环节,就是在出版社与购书人之间进行架桥与摆渡。通俗地说,就是起着出版经纪人的作用。这个角色,与编辑承担的职责,那可是差别巨大的。

     

        令人遗憾的是,现今有些编辑,正是不当地“转型”到出版经纪人那方面去了。他们从“姓文”逐渐向“姓钱”倾斜,跟风逐利,图快滥造,置编辑职责于不顾。据中文编辑校对网上的资料显示,近些年有些编辑明显放弃了编辑权,不少书稿未经认真编辑就送去校对,差错病句连篇,使校对人员不仅要校对错,还要替编辑校是非。像这样的编辑,因为业绩创收上去了,几乎不会有人受到问责。

     

        三是,以“转型”名义掩盖着不正之风。如今常见有些编辑被夸为“能人”。他们交友广,应酬多,善于拉到出版赞助,能把书号卖出高价。虽然少见编书,但提成收入却比常人要高。有人对编辑如此“转型”难免怀有“羡慕”之意,有些领导甚至也乐见有这种会创收的“能人”。但深入观察这种“转型”,有的确实是具有市场眼光,为推动图书营销助了力。但其中也不乏沾染了不正之风,隐含着出格违规的行为。报章披露,曾有编辑串通书商搞抄袭、卖书号牟利,那更是玷污了转型而构成违法了。

     

        编辑究竟应该如何转型

     

        出版转型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编辑转型当然也要顺应当今时代的现实及其变化的趋势。其主要要求似应包含下列三点。

     

        第一、编辑观念要提升。通常人们常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指的是哪家有婚事,拿着布料找裁缝,按照新娘的尺寸,照要求剪裁就完事了。仿佛编辑只是处于对作者应约、接受、处理和交差整个过程的被动状态。现在看来,这样做已经不够了,对“做嫁衣”的观念,要有新的诠释。在出版的过程中,编辑要克服以往那种等待被动的“静态”,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动态”。就是要求编辑不是等客上门,等待作者投稿,而是密切关注社会动向,敏感捕捉新事物、新热点,主动找资源,挖作者,定选题,并以适当方式与作者协作,尽可能参与谋划和创作的过程。打个比方,同样做“裁缝”,新型编辑要了解“新娘”的特点和市场流行的布料,主动为“新娘”设计和剪裁出一套“新娘”和宾客都叫好的嫁衣。有了这种“转型”的本事,不但嫁衣生意好了,还能因此招来更多别的制装生意。这就显见出转型的功效。

     

        第二、编辑知识要拓展。如今是跨文化时代,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跨行业、跨学科的新生事物,不断在发生。有的编辑专攻一门,做精做深,一些深奥的书,也确实需有相应学科知识的编辑来承担。但就多数编辑而言,现在只通有限的一两门知识,显然不够了。这就要求编辑开拓视野,多了解以前自己不懂、但现今受人关注的知识领域。尤其是向专业作者组稿,必须事先对其专业知识做好必要功课,这样才能有与其对话的能力,从而赢得对方的重视。以前强调编辑要“一专多能”,这一点仍须坚持,但仅“多能”似还不够,还要加大力度,做到“善学”“广能”,力求成为一个学者型博学的编辑。

     

        第三、要努力掌握新技术。当前世界科技变化日新月异,随着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编辑出版和传播物流手段,也不断产生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业态。纸质读物有它固有的价值和魅力,永远不会消失,但从趋势看,今后适应读者阅读方式变化,而催生的电子和网络读物,必然会越来越多。为此,瞄准、追踪和掌握传播领域的新科技,无疑应该成为编辑转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目标。一切有远见的出版人,对此不应有任何迟疑。

     

        编辑转型“三坚持”

     

        转型,是一种事物从原有形态基础上,进行的某种变革和提升,进而重塑出一种新的形态。这种转变不能完全脱离原有的基础。从编辑转型来说,在追求转型过程中,务必牢记坚守以下几项编辑的基本素质。

     

        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不管编书、卖书怎么转型,都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出版的本质,都要遵循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这项经营原则。编辑要多出好书,也要努力创收,但编辑是做书,不是做生意,始终应该“姓文”,而非“姓钱”。现在少数出版单位,对编辑简单实行利润指标承包,有的甚至把编辑室和营销部发包给个人或工作室去经营,这难免存在有损出版权的风险,似有必要加强监督与约束。

     

        坚持发扬“工匠”精神。编辑主要从事文字工作,面对的各种书稿,千差万别。每部作品,每一句文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需要编辑运用自己的知识,加以审阅、鉴别、校正、乃至改动。因此,保持严谨,精心推敲,一丝不苟,这是一名合格编辑必备的基本功。为了保证出版物的质量,这就需要有志从事编辑的人,一入行就必须树立严谨的“工匠”精神,确保自己编的书,从传播知识到编校质量,都合乎要求。有位老编辑说得好:“编辑看稿,要像母鸡啄米一样,一粒一粒地啄。”这就是“工匠”精神的形象比喻。任何转型,都不可将“工匠”精神转掉。

     

        坚持恪守职业道德。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既要靠国家法律的制约,也要靠公共道德的维系。各个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就出版编辑而言,就是要求:遵守出版法规,恪守诚实守信,反对投机取巧,杜绝弄虛造假,远离抄袭剽窃,尊重作者和读者权益等等。有些出版单位,出现一些沾染形式主义或浮夸作风的做法,虽尚构不成道德缺陷,但也属一种不宜提倡的风气。对此,也应予以警惕,尽量避免。总之转型同时注重坚守,这样出版的两翼才会高高平衡腾飞,才能实现出版业大而又强。

     

        (本文作者为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