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菜品:糟香水晶蟹柳鹅肝

    ——螺钿玉兔望月梧桐黑漆葫芦盘

    戴爱群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11月14日   12 版)
    糟香水晶蟹柳鹅肝配

    螺钿玉兔望月梧桐黑漆葫芦盘

        此菜的灵感之一源于巴黎小酒馆(Bistrot)的一道冷菜——鸭肝葱韭千层冻(《Bistrot:走进巴黎小酒馆》,贝尔东等著,积木出版,2013年,第40页),只是将其中的葱韭换成了蟹柳——蟹腿肉,鸭肝换成了鹅肝,加入中餐特有的香糟酒调味而已。

        另外,法餐的做法是先将鸭肝煎一下,我们则先用糟卤将鹅肝浸至半熟。法餐的肉冻用的是鸡架煮出的高汤,我们制作水晶皮冻的原料则包含了老鸡、老鸭、猪肘、猪排、火腿、干贝,用料之讲究远远过之。

        鹅肝肥厚细腻,用作缺乏“嚼头”的蟹柳的背景,可增加口感上的饱满、润滑。

        加入糟味完全为了祛腥、增香、提鲜。糟香最宜蟹肉这种色淡、细嫩、鲜甜而微带腥味的食材,如鸡片、鱼片者流,搭在一起,想不出彩都难!至于用酒糟糟制螃蟹,据《梦粱录》记载,从宋朝就开始大行其道了。

        此菜呈现方式直接学习镇江肴肉——切大厚片装盘,可以两吃:先食本味,突出肝香、糟香;再蘸姜醋汁,蟹肉的鲜香味立刻在口中喷薄而出,令人食指大动。

        近年,中餐创新有一种流行趋势——向西餐学习,这样做的必要性无需讨论,举凡传统中餐的多油多糖多盐、堆砌高蛋白食材、造型手法陈旧等弊端确实需要改良,确实需要向西餐学习借鉴。

        遗憾的是,多数“学习”严重跑偏,造成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例如:

        干脆把中餐的装盘完全西餐化,不仅影响了菜肴的温度和口感,而且破坏了中餐传统的审美情趣。

        彻底打破中餐食材与食材之间、食材与味型及烹饪技法之间原有的内在逻辑关系,引进外餐的食材、调味料、烹饪技法,强行与中餐的食材、调味料、烹饪技法“嫁接”,莫名其妙,非驴非马。

        更有甚者,生搬硬套在西方一度流行、如今日渐衰落的所谓分子厨艺的几个配方,把厨房变成实验室,把食客当作小白鼠,成菜光怪陆离,迎合、忽悠表面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实际根本外行的外国人和毫无文化自信、一味跟风追逐时尚的中国人。

        就是这样的一些“宝贝”,居然有人认为它们的出现提升了中餐在世界上的地位,殊不知这种做法几乎完全割断了与传统中餐的血脉联系,出品与其说是中餐,不如说是使用了中餐元素的西餐,即便得到再多洋人和时尚“大咖”、网络“大V”的喝彩,对十几亿中国人每天赖以生存的中餐而言真的有什么价值吗?

        或曰:市场经济,“周瑜打黄盖”,有人愿卖,有人愿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诚然,就我个人而言,不去消费,“眼不见为净”就是了。可虑者,上述所谓改良、创新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有些“聪明”的厨师发现,不用拜师学艺、勤学苦练了,只要掌握几个配方——甚至最后都不需要配方——再加上敢于忽悠,勇于胡来,就能一夜成名,远比脚踏实地、勤学苦练的“傻小子”容易成名、挣钱。长此以往,中国菜会变成甚等模样,我连想都不敢想。

        谚云:“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也斗胆设计一道中西合璧的菜品,就教于大方之家——食材兼取中法,技法偏向法餐,调味却是中餐传统的,不敢说有多么成功,只要内行吃了觉得“不隔”,就于愿足矣。

        (本文摘自《左持螯右持杯:蟹馔与漆艺的对话》,戴爱群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10月第一版,定价:59.00元)

        (本版文字由燕婵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