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美国穷人的租房僵局

    马维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11月14日   10 版)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美]马修·德斯蒙德著,胡谆、郑焕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68.00元

        2008年5月,当金融危机露出端倪尚未发酵的时候,马修·德斯蒙德,一名社会学专业研究生住进了密尔沃基南部一个拖车营。9月,美国财政部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金融危机正式爆发。同时,德斯蒙德搬到北部旧城区的一处出租房。在这两个地方,他记录下城市贫困人群的日常生活与他们被驱逐的命运。这就是《扫地出门》一书的由来。

        是不是每次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被扫地出门?在书里,无论是三代同堂、带孩子的单亲妈妈,还是其他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付不起房租,继而被下了驱逐令。在密尔沃基,这个密歇根湖西岸威斯康星州工商业大城,租房家庭约为10.5万户,每年需要驱逐1.6万人,比例已经非常高。驱逐行为也已经成为维护租房生态的系统性行为:治安官下有小组,负责执行驱逐;有搬家公司专接案子;有公司挖掘数据,制作房客筛选报告,列出租客过去的驱逐记录与法院档案,向房东出售这些资料。而历史上并不是如此。即便是在美国城市最荒凉的区域,驱逐房客也是非常罕见的,那往往会触发众怒。1932年2月,纽约布朗克斯区有三户人家遭到驱逐,结果社区的居民群起反抗。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变化?是什么造成了美国贫困阶级的流离失所?

        也许房客拉马尔可以告诉我们答案。他经历了美国20世纪下半叶的变迁。出生于1957年的他,十多岁就参军打越战,20岁被勒令退伍返乡。然而,密尔沃基当地老板却逐渐把工厂迁到海外,或者美国的“阳光地带”。在这轮经济冲击中,只有少数幸运儿能找到服务业的工作,薪水也大不如前。他未能幸免,还不幸摔断了双腿,彻底断送了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在接下来的人生里,他带着孩子辗转于各个出租房,与房东进行着艰难的交涉。从1980年到1990年,美国黑人的贫困比率从28%升至42%,急剧恶化。由次贷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本质上受到了实业危机的影响,是美国中部坠落之后所结出的恶果。毒瘤蔓延到了华尔街,继而影响了全世界。这些区域现在被称为“铁锈带”,这些区域的人民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推动特朗普当上美国总统,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化。

        宏观经济变化直接反应在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平上。今天,美国大多数贫困家庭在租房上花费的收入超过一半,甚至七成以上。一个家庭,可能只能领到628美元的救济金,却要在租房上花费550美元,占比高达87.6%。生活的其他开销都成了巨大的问题。那房租是否有可能降低呢?现实是,在包括密尔沃基在内的美国各个城市,租金合理的房屋存量越来越少,低收入家庭开始抢占便宜的住房资源。供给越来越少,需求越来越多,间接推高了房屋租赁价格。可以说,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与脆弱的制造业体系,才是造成美国贫困阶级居无定所的根本原因。

        当然,很多人会把原因归结到房主的贪婪、房东的剥削。毕竟,贫富差距是大家可以切身体会的“事实”。房东谢伦纳身价在200万美元左右,靠租金创收,每月净赚1万美元。她可以去牙买加度假旅游,绕着加勒比海骑海上摩托,在沙滩散步。而她的房客,年收入不到1万美元。另一位房东托宾,1995年以210万美元的价钱买下了拖车营,然后花了9年的时间把贷款还清。现在每年的收入在44.7万美元上下。实际上,这只是房东洞察了社会结构中所蕴藏的商业价值。他们懂得如何从看似一文不值的房产中赚取别人没本事赚的钱。同时,他们也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包括政策的不确定性、租客的故意拖欠刁难甚至人身威胁。

        拖车营是毒品、卖淫与暴力的大本营。在这里,黑人男性照例被关,黑人女性习惯被赶,所有人深陷其中。生活,就是苦难的反复循环。安稳日子总是短暂的,充满希望与重生,心底流淌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信念。只是没想到走着走着,脚下又地动山摇起来。

        他们不是没想过改变。美国政府和社会制定了很多救助措施,包括:1.社会安全生活补助金,逐月发放,对象是老年人、残障人士;2.W-2计划,工作者可月领673美元,未工作者或无法工作者可月领628美元;3.住房补贴,不过从登记到领取,可能要几十年的时间;4.紧急援助,每年一次,针对有孩子的家庭;5.无家可归预防方案,每年约950个家庭,帮助遇到突发状况的人群;6.像“搬向希望”这类的社区重置计划,将低收入家庭联结到“社会化与富裕程度较高的社会网络”。但这些计划杯水车薪,不合规格的居住环境会打击人的心理健康,潮湿、霉菌和过度拥挤压抑着人的心情,糟糕的生活条件也让人自惭形秽。租客帕特里斯感觉房子正在榨干他的精力。“我们住在这儿,就像一屁股栽进了泥巴坑里”,他说,“没有人在努力,搞得我也不想上进。假如你身边的人都宅着不动,久而久之你也会被感染而不想做任何事”。一天天过去,他开始觉得其实也没那么差。

        贫穷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状态,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状态、精神状态。贫穷是否磨砺了心智?并没有。在物质生活匮乏的状态下,他们双眼紧盯当下,忘了要看一看前方,这种“短视”往往会让他们吃大亏。贫穷本身使人心力交瘁,然后变笨、冲动、误判形势,继而做出让人后悔一生的行动。同时,日常生活中的挫败、被拒绝、申请被驳回,都会严重打击人的自信心。

        而这些,正是书中反反复复出现的情节。作者马修·德斯蒙德为我们奉献了一本精彩绝伦的民族志作品,深刻反应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冲突。

        作者为这本书所付出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为了展开田野调查,他需要去和一个个陌生人建立信任,走进他们的生活。房客们认为他不是警察、就是议员派过来的卧底,或是和房东串通好了。他会帮忙搬家、做心理咨询、上教堂、看孩子、出席匿名嗜酒者互戒协会……甚至,长时间在家中与女性的交谈,还会引起她们的另一半的疑虑。

        这是用文字谱写的乐章,拥有着改变世界的力量。诗圣杜甫曾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居住权利是最基本的人权。住房问题始终是社会的核心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住房问题充满复杂性,并不能简单概括。在解决住房问题方面,前路漫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