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7月18日 星期三

    万里行:黄河民艺考察记

    推荐图书:《黄河十四走:黄河民艺考察记》

    贾宁宁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7月18日   18 版)
    贾宁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致力于艺术图书出版,“中华文化思索讲义丛书”《信天而游》《刘绍荟现代重彩十五讲》等获优秀美术图书“金牛杯”银奖、铜奖。

        1987年,中国第一个“民间美术系”在中央美术学院诞生,经历了一场舌战群儒的杨先让,成为中国第一个民间美术系的第一位系主任。当时,中国民间美术研究刚刚起步,尽管杨先让已经在民间美术系的前身——“年画、连环画系”教学数年,但是面对崭新的专业和浩若繁星的民间艺术遗存,仍有些不知所措。于是,走向民间考察中国的民间艺术,获得第一手材料,成为杨先让的必然选择。早在1986年,杨先让就已踏出了走向民间的第一步,开始了考察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征程。

        从1986年至1989年,杨先让率领民间艺术考察队14次深入黄河流域,考察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艺术风格、民间艺人、节庆习俗等,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8省(区),行程几万里。在那个交通落后、通讯不便、物资短缺的年代,考察队深入各地文化馆、博物馆,走访制作民艺品的乡村,采访传承人,记录民俗节日与民俗活动,搜集购买大小民艺品近万件,拍摄幻灯片和彩色照片数千张,积累了近二十万字的文字记录。

        《黄河十四走》以考察的时间先后为序,每一“走”为独立专题,客观记录下诸如安塞腰鼓、洛川蹩鼓、《秦王点兵》鼓乐等民间音乐,汉画像石、年画、剪纸、壁画等民间绘画,石刻、泥(面)塑、瓦当等民间雕塑,以皮影为代表的民间戏剧,以及民间玩具、布制品等等,几乎涵盖了民间艺术的各个方面。同时,考察队还采访了当地的民间艺人,如剪纸艺人刘兰英、苏兰花和“剪花娘子”库淑兰,以及皮影艺人潘京乐、刘文泰等,记录下老艺人从事艺术创作的珍贵片段。对于各地民艺品的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作者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杨先让回忆,1989年底,受到台湾《汉声》杂志吴美云、黄永松等人的鼓励启发,他在女儿杨阳等人的协助下,将考察日记、图片等材料进行整理,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黄河十四走》一书。三年后的1993年,三卷本、函套装的《黄河十四走》首次由台湾《汉声》杂志出版,赢得了顾毓琇、黄永玉、白先勇等人的赞赏,甚至一书难求。现如今,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民间艺术逐渐获得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在大陆引进简体版《黄河十四走》,不仅适逢其时,且非常必要。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获得台湾汉声原版授权,经过一年的编辑修订,使得简体版《黄河十四走》在大陆经典重现。

        简体版的《黄河十四走》延续了台湾《汉声》一贯的装帧设计和制作材料——朴素的材料,大方的开本,富有民间美术气质的装帧设计,让人眼前一亮。而且我相信,随着二十多年里印刷术的进步,经过一年的编辑加工,新版书无论从印刷质量还是内容质量来说,都将超越原版。可当我踌躇满志地将数码打样寄给这本书的第一任编辑黄永松老爷子时,对方却表示“颜色太鲜亮了,没有黄土的感觉”。于是,我们只好给所有的文件铺了一层土黄的调子。开机印刷那天,我第一次遇见了黄老爷子——一个身材高挑、身形消瘦而精神矍铄的老者。他一直等着第一版印完,确认好页面颜色,方才离去。一个月后,一套三本书寄到我手上,拆开层层包裹,封面映入眼帘——的确,对于黄河民间艺术来说,如果不是土得掉渣,何来美到极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