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扬之水从《读书》杂志编辑部调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古代名物研究,迄今已出版《诗经名物新证》《终朝采蓝》《奢华之色》《唐宋家具寻微》等十余种著作,成绩斐然。而她进入名物之学,与各种器物打交道,其原因却与《金瓶梅》有些关系。她说,“《金瓶梅》里的金银首饰,可以说是《金瓶梅》研究中的小中之小,但它却是我名物研究的入口”。当初她写给孙机先生的第一封信,即是请教关于“ 髻”的问题。
这么说来,《物色:金瓶梅读“物”记》的写作和出版,正是情理之中的事。
作为“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以对明代社会生活巨细无遗的描写为后世称道。而从名物角度对《金瓶梅》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和专门研究,本书尚是第一部。作者说:“《金瓶梅》开启了从来没有过的对日常生活以及生活中诸般微细之物的描写。”但《金瓶梅》书中铺设线索、结构故事的一器一物,究竟何器何物,样态如何,前人较少涉及,研究得很不充分。本书援引考古发现,查考相关文献,并以图证的方式娓娓道来,如冠帽首饰(金井玉栏杆圈儿、金头莲瓣簪子、珠子箍儿……)、盒具(拜帖匣儿、螺甸大果盒、戢金方盒……)、床(南京描金彩漆拔步床、黑漆欢门描金床)、酒器茶具(团靶钩头鸡脖壶、杏叶茶匙……)等诸般日常用具,均为作者的笔触所照亮,从而使我们辨识物色,见出明代生活长卷中若干工笔绘制的细节。
从篇幅上看,这是一本小书,但却引人入胜,极为精彩,为解读《金瓶梅》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口,也为我们今天感知古人的生活提供了文物与图像的依据。名物之学,其实是很专门的学问,然而扬之水却有很广泛的读者,本书甫一出版,即大获好评,上市不到一月首印一万册已经售罄。
好书的背后,是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名物研究不仅需要熟悉历朝相关文献,也许更重要之处在于像扬之水自己说的“跑博物馆,参观展览,寻访绘画、雕刻等图像资料,经眼与过手的器物不计其数”。有比勘,有鉴别,有考证,汇通文史,方能完成这样一部融合了考据与鉴赏的佳作。表述语言的讲究和锤炼,则是本书的另一个特色,也是扬之水的著作明显不同于他人的地方。其好处,或在于与所引文献文气相通,雅致,含蓄,产生一种特别的魅力。
最后可说的是,本书发重印的时候,扬之水老师正在甘肃张掖参观,即利用当地出土的文物资料,对《金丝 髻重九两》篇里说到的“鸦鹘”(宝石)加了一条补注。熟悉扬之水的读者可能知道,她一向精益求精,往往利用重印或再版之机对著作进行订补,如我们之前出版的三卷本《奢华之色》便是如此。
《物色》二印本还有个变化,是正文用纸。初印的时候,虽然面临去岁以来纸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为了保证图书的印刷质量,我们还是请印厂先后选用几种纸打样,最后选定一种100克特种纸,质地细密,且能很好地还原器物的本色。而重印本赖有纸业友人相助,我们换用了一种105克特种纸,比原来稍柔软,而质地更加细腻,手感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