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来处”。毫无疑问,经典是需要反复诵读及精读的,在一遍又一遍的琢磨和思索中,体会其“精”其“华”。
然而,现代生活节奏之快,使越来越多的人苦于有读经典之心、无读经典之力,甚或有读经典之力,却寻不到亲近它的路径。我们相信,进入经典的世界是有门径的。这一信念,即是编辑这一本《怎样读经典》的初衷。
这本书里的所有文章,都已在《中华读书报》上刊出过。我们希望,不是单纯、机械地将专栏文章结集成书,而是有所编排,有所统合,有所修饰,以呈现一个有逻辑、有态度、可读性更强的文本。当然,是以尽可能保全文章的原貌为前提。因此,在策划的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多种方案。一开始,怀着编辑常揣的“希望接触到更多、更广泛的读者”的心理,我们想淡化这些文章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以缓和它们的“高冷”气质,再找寻和渲染出通俗的趣味,以趣味性吸引大众读者。但这一方案还是被放弃了。对于经典,倘过度包装,难免弄巧成拙,我们不能冒这种风险。经过谨慎考虑,我们最终选择了相对传统的方案,珍视经典和这些文章的严肃性。在编排上,根据传统典籍的分类方法——经、史、子、集——将一共50篇文章分门排序,得“经”部16篇、“史”部9篇、“子”部20篇、“集”部5篇;4个部分分别冠以“胸涵浩然”“高处眼亮”“心游意骋”“绣口造梦”的标题。为了增强易读性,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又给每一篇文章拟了引题,或点明重点,或概括中心,或突出趣意,如:《怎样读〈后汉书〉》的引题是“写皇后录烈女,一本东汉的精彩总结”;《怎样读〈楚辞〉》的引题是“不止山川与香草,它是情怀之归处”;《怎样读〈礼记〉》的引题是“才不止冠婚丧祭,是古代文化百科”,等等。在编排过程中,我们在分类排序和引题编写上多次得到《中华读书报》编辑部的建议和指点,反复修改和调整,力求在准确性和创意性之间寻得平衡。
在整体设计上,我们选择了硬精装这一装帧方式以呼应内容的“精”和“实”;选择了质感较强的特种纸张用作封面,以清淡、传统的底色和配图作为装饰,不求醒目、跳脱,只求与内容相贴近,以保证整体的统一性。封面文案是我们在编辑过程之后,对这本书,甚至对所有经典的理解:它们是事态万殊的千百年旧物,更是“历久不变的神与心,风雅颂与理想国”。
经典浩瀚,经典璀璨,说本书是“渡海之舟”也许有点夸张,但佛家“指月之手”之说或可借来一用——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倘读者因这本书而打开某部经典、喜欢上某部经典,则本书相当一部分目的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