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6月20日 星期三

    跟随王蒙王安忆们读经典

    祝淳翔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6月20日   10 版)
    《12堂文学阅读课》,王蒙、王安忆等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49.00元

        阅读也需要有人教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阿德勒·莫蒂默《如何阅读一本书》引进国内,答案便昭然若揭:总有人更善于读书,参照一下聪明人的读法岂不更有效率?然而与学术书不同,文学作品主要诉诸主观感受,所谓“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即因人而异,很难找到一种标准读法。那么文学阅读课的价值何在呢?想来不外乎博采众长,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的同时,也能获取教益。

        一位经典作家品读若干作品,我们见识过许多。国外有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俄罗斯文学讲稿》、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国内则有王安忆《小说课堂》、马原《细读经典》、毕飞宇《小说课》等等。而多位作家品读若干作品,就很考验编选者的鉴赏水平。这里所推荐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2堂文学阅读课》就是其中一本。该书由上海图书馆讲座部门的一批同仁,从历年来的优秀讲稿中选出12位学者、作家漫谈12本中外名著。此书一出,读者如云,好评如潮。

        书共分上下两辑。上辑的解读对象是中国经典,其中王蒙谈红楼,顾绍文谈水浒,陈思和谈《雷雨》,钱理群谈《故事新编》,多是本色当行,或从大家喜闻乐见的话题谈起,或梳理历史谜案,或探讨小说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同时也从不轻易放过细节,随时挖出经典的细微与幽深。其中如王蒙放谈红楼公案,读来畅快淋漓,有种快刀斩乱麻的感觉;陈思和梳理了《雷雨》里复杂的人伦关系,则是以前现代文学研究界不怎么讲的;至于周振鹤剖解《史记·货殖列传》,竟列出一份秦汉时期的富豪榜单,显示其对于秦汉经济地理的见解之深;而叶永烈解读《傅雷家书》,更利用罕见的公安档案,揭橥傅雷之死的真相,也提醒人们“知人论世”的说易行难。

        下辑所涉六部国外经典,更加精彩纷呈。黄源深谈《简·爱》,是以一种较为传统的赏析的方式。苏童谈《包法利夫人》则将分析的重心放在主要人物艾玛身上,最终将此书定位为“一部关于人性的矛盾之书”,亦可自圆其说。许钧谈昆德拉那部不易索解的名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则从译名的取舍、一系列对立概念及人物设置等分别谈去,条分缕析,分明可以视作译后记。袁筱一谈《局外人》,揭示加缪如何以小说的形式来探讨哲学问题,其中谈及对于幸福、英雄等概念的不同理解,谈得很细,很启人思考。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篇幅巨大历来难读,但文学评论家王宏图由浅入深,不仅围绕作品主题,也溯及故事的起源,并探讨了宗白华在《美学与意境》里所提出的“浮士德的难题”,故启人深思。王安忆读《悲惨世界》,从中不仅能够见到女作家对雨果的这部长篇小说的解读,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其本人的创作要义:“小说不是直接反映现实的,它不是为我们的现实画像,它是要创造一个主观的世界。”

        卡尔维诺曾经给经典下过14条定义,其中如“经典之书带着前人理解的光环来到我们面前,尾随其后的又是他们穿过时光长河在各文化中所留下的痕迹”,道出了经典作品那种超越时空及文化隔阂的特性。是啊,经典常读常新,不过也提醒我们,此书只是通向经典的津渡舟楫,读罢还应捧读原著,与前辈艺术家隔世谈心,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