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6月20日 星期三

    重视磨练积累 修炼编辑内功

    ——以《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编辑过程为例

    陈勇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6月20日   20 版)

        任何图书的出版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从审到校,从编到排,从印到发,都要遵循严格的流程,付出艰辛的劳动。其中,编辑是保证图书质量的核心环节。随着近年来读者阅读和审美水平的提升,对图书的内容、装帧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更加需要编辑修炼内功,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一名合格的编辑要有思想、有眼界、有创新,但同样还要注重经验的总结,在总结中积累,在积累中提升。

        一、合理布局运作,提升审稿效率质量

        作为一名编辑,同时运作几部书稿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如何将多部书稿同时推进,就需要编辑统筹兼顾,合理摆布自己负责书稿的运作程序。下面以《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的出版过程为例说明之。

        《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系由中国孔子研究院杨朝明院长担纲主编,全面阐释中华传统八德的通俗理论读物,分作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册。本丛书自2014年2月立项,历时三年创作,九易其稿。社领导出于对我的信任,安排布置由我牵头本丛书的编辑工作。从内容修改到封面设计,从版式调整到选择纸张,都必须一盯到底。八部书稿进度不同,一审、外审、退改、二次一审穿插进行,再加之二十余款封面设计和十余次数码书制作同步跟进,编辑工作可谓千头万绪、烦躁琐碎。如果这时过于沉溺于其中一部书稿,就会影响整个丛书的出版进度。为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我常将一段时间内所承担的八德相关工作在脑中编号,每天问问自己,几项工作分别完成几何,未完成多少,下步做什么。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提醒鞭策自己,确保各项工作同时推进,不会遗忘。

        八德如此,其他同时运作的书稿亦是同理。编辑应当将所承担的几部书稿做总体统筹,从全编室乃至全社的全局去考量其轻重缓急。书稿既是编辑个人的工作,更是全编室、全社谋篇布局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社领导、编室主任交办的书稿、容易出亮点的书稿、重点作者的书稿、多次过问的书稿,都是工作中的重点和亮点,宜于优先处理,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在同等重要的书稿同时在手时,编辑也应协同推进。一部书稿发校对、发排版,可利用此间隙处理其他书稿,这是大家都熟知的工作方法。这种工作方法的背后是对工作的积极态度。一项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不妨再规划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只要积极找活干,而不是单纯等待,工作总能较快向前推进。

        二、推敲图书简介,提高文案写作水平

        古人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文字是靠磨练推敲的,而磨练推敲文字的过程是辛苦的。结合工作实际,本人认为,编辑写好工作文案,需要从推敲、磨炼图书简介做起。一部图书的简介,看似简单,但要写好,必须下苦功。如果简介只涵盖老三段,即作者权威、内容准确、文字生动,很难抓到图书的特质。因为任何一部图书经过作者创造和编辑加工,基本上都具备这些品质。所谓特质,就是这本书有别于其他图书的独特之处。要将这些特质提炼出来,就需要我们提高站位,结合成书背景和时代需要写出它的价值和意义,避免陷入就书论书的窠臼。

        仍以《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为例。提炼本丛书的特质,仍要从其时代价值和出版意义入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作出重要论述,而“八德”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丛书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的出版成果。同时,本丛书也是国内首部以丛书形式诠释中华传统八德的通俗理论读物,是传统文化正本清源的创新之作。从这些角度去概括内容简介,才真正抓住了本书的特质。

        对编辑而言,推敲图书简介的过程,是对本书加深认识的过程,是学习掌握一本书如何写作的过程,也是看清事物本质、提升自身素养的过程。参评申请、出版报告、编写方案、宣传方案、草拟提纲,无非都是图书简介基础上的变异。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编辑对书的主要内容或将要编写图书的主要内容有了总体宏观把握,工作文案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三、积累审稿经验,磨炼编辑修养内功

        审稿是编辑的基本功。作为一名编辑,必须敢于和善于提出修改意见。按照出版规则,作者应对书稿内容负责,即所谓“文责自负”。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果作者没精力修改,或是出版时间较紧张,编辑只能在尊重作者和原旨的基础上动手修改。

        古人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读书,不管读什么样的书,都会有收获。编辑审稿又何尝不是在读书呢?对于编辑来说,一部书稿就是一座道场,越是审读加工质量较差的书稿,我们越是能够得到考验和历练。如同一名医者,诊疗的疑难案例愈多,积累的临床经验愈厚,水平也就愈高。即使是一部质量较差的书稿,我们也能从中有所收获,甚至收获更多。比如,一部书稿读到晦涩之处,我们会感觉不舒服,其实这种不舒服的阅读感就在告诉我们,此处作者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随之我们也就找到了治病的药方,审稿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当然,治病救人提高医术,绝非一日之功;编辑提升修养内功,亦难一蹴而就,这都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重大图书出版项目是难得的历练机会。在牵头编辑《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的过程中,为提高书稿品质,我们与作者反复打磨。从广泛收集材料,到确定写作思路;从提交提纲样章,到汇总统稿;从调整文章结构,到规范行文风格;从选择经典事例,到点评现实问题,我都全程参与。期间既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也有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既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秉烛疾书,也有“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欣慰满足。这个过程是辛苦的,但使命是光荣的,收获是丰厚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提高了审稿改稿水平,厚实了传统文化知识,增强了统筹协调能力,积累了一定出版经验,同时也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增添了几分自信。

        重大图书出版项目是我们工作中的一次大考,让我们的水平和能力在这次考试中得到全面检验;也是一个平台,让我们的潜能和智慧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充分发挥;更是一段经历,让我们的经验和阅历在这段历程中不断增长。下笨功夫去积累去体会,是一名编辑应当具有的品格。

        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党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编辑立身的根本也在于磨练积累。做一名合格编辑,永远在路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