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通行的陶渊明集大抵依据阳休之定下来的格局分作十卷,其中包括《五孝传》和《集圣贤群辅录》(一名《四八目》)。而《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八集部“别集类·一”中指出,这两份文本皆出于伪托,其根据:一是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本陶集只有八卷,没有这两份文本;二是“《五孝传》及《四八目》所引《尚书》,自相矛盾,决不出于一手,当必依托之文”。
这里的前一条本来完全不成什么问题,萧统的八卷本只收诗文,不取专著(他编选的《文选》也是如此),而阳休之本乃是全集,所以多出两卷。至于所谓引用《尚书》自相矛盾一事,则尚须具体讨论一下。按四库馆臣按照乾隆皇帝的具体指示,在《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七子部“类书类存目·一”中指出——
《五孝传》引“孝乎惟孝,友于兄弟”之文,句读尚从包咸注,知未见古文《尚书》。而此录“四岳”一条,乃引孔安国传,其出两手,尤自显然。
他们在这里指出的矛盾见于《五孝传》与《集圣贤群辅录》之间
——
《五孝传·卿大夫孝传赞》:孔子,鲁人也。入则事父兄,出则事公卿,丧事不敢不勉,故称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是亦为政也。
《集圣贤群辅录·上》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右羲和四子。孔安国云,即尧之四岳,分掌四岳诸侯。
检孔子的原话见于《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的意思是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好的风气放射到政治上去,就要算是参与政治了。他引用的那几句《书》,在今文《尚书》里没有,应当是亡佚了;陶渊明熟读《论语》,行文时转述其大意,自然只能是“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是亦为政也”。古今的人们一般也都这么理解、断句,未必就是按照包咸注。后来出现的古文《尚书》之《君陈》篇里有几句话也涉及“孝”和“友”:
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命汝尹兹东郊。敬哉!”
古文《尚书》一般认为是伪书,但在伪造时也有些先前的依据,《论语》自是其一。这里的句读与《论语》所引之《书》稍有出入,完全无关紧要。古文《尚书》的孔安国传,就其署名而言固然可以说是伪的,但其内容大抵有些根据,并不全伪。陶渊明引用其中关于“四岳”的说法,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毛病,这同他《五孝传》里的行文也并不构成矛盾。
退一步说,即使《五孝传》及《四八目》所引《尚书》确有可以吹毛求疵之处,那也是言各有当,最严重也只能说二书一真一伪,而未必能得出二书皆为伪托的结论。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潇洒得很;而四库馆臣则不仅读书“求甚解”,而且奉旨唯谨,有意找茬。现在看来,根据《尚书》学史的常识,可以将他们的高见高高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