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美国ABC娱乐总载唐戈宣布第15季电视连续剧《实习医生格雷》(Grey’sAnatomy)将于5月17日开播。自2005年首播至今,这部医学生必追的连续剧已成为美国电视剧史最长的一部医学连续剧。当年,此剧刚进入中国市场时,译者以剧中主人公“实习医生格雷”的姓名及其经历作为译名,然而故事才讲述到一半,格雷就成了资深住院医生,《实习医生格雷》之称就显得名不符实了,剧情的发展超出了译者的想象。其实,美剧以Grey’sAnato⁃my命名是别有深意的,它取自于西方一部经典的解剖学教科书——《格氏解剖学》(Gray’sAnato⁃my),两者仅一字母之差,但作为主人公的Grey(图1)和Gray却差之千里百年,前者是一位执着敬业却优柔寡断的70后美女实习生,后者却是一位生活在160年前英国的男性外科医生,英国皇家外科学会会员。《实习医生格雷》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体猎获全球观众的眼泪,《格氏解剖学》却深藏在欧美各大医学院图馆的古籍库中,唯有医学生和解剖学教授学者才会接触。然而,这部看似高深小众的专业教科书,160年间修订41版,是医学英文世界至今仍在使用的教科书,其影响范围之大、阅读人群之多与《实习医生格雷》难分伯仲,普利策小说奖《阿罗史密斯》中说医生一生有三本书“《圣经》、莎士比亚和《格氏解剖学》。”美国编剧将一部讲述医院和医学生的故事电视剧取名为《实习医生格雷》,无疑是在向这部医学界的圣经致敬。
164年前,欧洲流行可随身携带解剖学书,这种口袋式书开本小、文字排版密集,图谱小到辩不清楚,这种书在教学与临床中极不实用。英国伦敦圣·乔治医院外科医生亨利·格雷(HenryGray)想重写一部解剖教科书,他说服同院医生亨利·卡特(HenryCarter)合作编撰一部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外科和临床手术的解剖学书,格雷负责文字,卡特绘制人体图谱。两位不满30岁的青年外科医生花了4年时间编制800页大开本的《人体解剖学——描述与外科解剖学》,书中配有图谱395幅,1858年在伦敦出版(图2)。因精制准确的人体图谱、适宜的文字排版,首印2000册书即刻告罄。此书很快传到美国,费城的一家出版商发现其中商机,购下其美国版权,并请编者根据美语习惯,略作文字修改,于1859年出版。之后该书就分为英、美两套版本。1860年英国第二版面市,再次被抢购一空。
1861年已接种过牛痘的格雷在照顾生天花的外甥时受到感染,突然去世。此时卡特已远赴东方,在印度东印度公司工作。在两位原作者缺席的情况下,出版商邀请原书的校对——圣·乔治医院的另一位外科医生霍尔莫斯接续修订工作,1864年第三版出版。自此,《人体解剖学》在欧美两地每隔三四年就再版一次,初期是美版跟随英版修改,二十世纪后,编修的主权就由英国移到美国。一百余年内,历经不同主编,但他们始终坚守一个原则,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和添加解剖学发展新成果,比如,在1880年将组织学单列一章,1887年改为彩版,1897年胚胎学独立成章,1909年加入应用解剖学内容等。作为英文世界最主要的解剖学教科书,业界简称其为《格氏解剖学》,1937年第27版发行时,人们为了纪念格雷的贡献,正式更名为《格氏解剖学》(Gray’sAnatomy)。这部对世界解剖学、外科学有极其重要影响的经典教科书,即便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时期都未曾停止更新。
在《格氏解剖学》出版史上,1973年第35版最为重要,它在两方面作了调整,一是大刀阔斧地修改了原有的结构和图谱;二是修订了编书的宗旨,明确反对20世纪医学中出现的学科专业化、局限化的趋势,而是主张整合现有的知识,重建医学知识的复杂性。然而,最根本的改变是《格氏解剖学》的修编团队,由是最初的两人、数人发展至数十人,成员涉及到世界各大医院和学校的解剖学专家,《格氏解剖学》的修订工作成为世界解剖学家的全球合作工程。2000年后,美国著名解剖学家苏珊任主编,她率领的国际团队人数已超百人,2008年集体编辑修订的第40版在欧美两地隆重推出,以此纪念《格氏解剖学》出版150周年。新编解剖学书不仅增添诸多新的知识和图谱,将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影像解剖学等新学科纳入其中,更是一改传统的印刷方式,随书附赠3D解剖图谱光盘一张,立体形象动态地演示人体的构造,阐释生命。
但《格雷解剖学》实在太厚了,欧美各大医学院不再将其作为教科书使用,改列为教学参考书供医学生阅读。在哈佛、耶鲁、约翰·霍布金斯等各大学医学院的图书馆内,都可以找到整整一书架不同年代版本的《格氏解剖学》,通常是1985年第30版之后的版本,之前的版本都收入图书馆古籍库了。为了方便学生阅读,出版社还专门编辑了600页的教学简读本(Gray’s Anatomy for Student),如今在APP上还可下载Grays Anatomy Student Edition for iPad。
“解剖学是通往医学圣殿的基石”,这是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名言,每位进入医学殿堂的学生都是从这个基点开始学起。但在十九世纪之前,对于医学与身体的认知,中国医生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依照中国传统的观察方式、经学思想和医学理论,医生并不需要通过解剖人体来武装自己的医学知识,指导临床救治。中国医生了解与接受解剖学知识与《格氏解剖学》的中文翻译历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而中国解剖学科成长发展的每一步都烙下了它的印记。
1879年,福州圣教医院的美国医生柯为良将希波克拉底的原文解释为解剖学“实为部位之大成、为医学之根本,俾学医者由此入门,明部位而究病源。”柯为良以其在华行医多年的经验,以为向中国学生传授西方医学,要从解剖学教起。当时,在中国的教会医院普遍使用1850年出版的英国医生合信所译的《全体新论》,但这部混杂了解剖学、生理学、治疗学和宗教思想的教材已不适用于逐步专业化的教学要求。柯为良决定重译解剖学,他以《格氏解剖学》为主要底本,意译了其中部分内容,取名《全体阐微》(图3),1881年在上海出版,同时被在华基督教教科书协会(益智书会)和博医会指定为教会医学校和医院教科书,此时距《格氏解剖学》在欧洲出版仅二十年。
当柯为良在福州奋笔译书时,远在京同文馆内有位英国医生正在教中国学生解剖与生理学,他花了五年时间译出整部《格氏解剖学》。同文馆是清政府官办学堂,资源丰富,经费充足,先后请来诸多朝廷大官为之作序,其中最有名的是慈嘉身边的红人荣禄,大学士董恂题写了书名《全体通考》,1885年同文馆出聚珍版,是为中国官方第一部解剖学教科书,译者德贞。《全体通考》印刷考究,纸张高级,正文十四册,图二册,计十六册。对照格雷原著,其中两书的图谱,除《全体通考》以中文标注体骼名称,其它几无丝毫差别,亦可见当年印刷制作的精美程度。只是精美一定是与昂贵连在一起的,十六册《全体通考》因销价过高而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同文馆只是一所语言学校,医学更非必修课,官方教科书竟然没有读者。结果,这部精心译制的《全体通考》在医学教学领域和图书市场完全不敌简装的《全体阐微》,很少有医学生知道曾经中国有过这样一部精制的译著。
《全体阐微》能成为中国医学校解剖教学的标杆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柯为良在翻译《格氏解剖学》时,编制了一个解剖学中英文名词对照表,附在《全体阐微》书后,此时正值在华传教士考虑如何在全国推广学术译名统一的问题,柯为良的解剖学名词表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样版。于是《全体阐微》的解剖学名词表率先成为益智书会和博医会确定的名词标准,大凡有解剖学译著出版,译名必须以该表为准备,否则不予出版。1889年《全体阐微》第二版面市,扉页印上了“Gray’sAnatomy”,1898年《全体阐微》出第三版。柯为良的人生和格雷的经历有着惊人相似之处,他在完成翻译稿后突然因病去世,未再看见之后以他名义出版的每一部修定版。柯为良去世后,由他的继任者惠亨通修订《全体阐微》,第二、三版较第一版有重大改动,其主要部分都是由惠医生重译,每版的后附之名词表亦在不断扩充修订。二十世纪之后,国人所办西医学堂普遍设解剖学课,1907年天津军医学堂选用《全体阐微》为教材,规定为学生考试必考之书。1904年惠亨通将自己的译本更名为《体学新编》,重新出版,1912年再版,但影响甚微。只有台湾日据时代的总督府医学校选该书为教材。
尽管柯为良所编之解剖学名词表被指定为术语标准,但医学界还是有不同的看法,久居北京的德贞就不同意柯为良的许多译法,甚至质疑柯为良的福州口音如何能成为全国的标准。二十世纪初,日本的译名开始向国内渗透,中国学者认为英美人士生造的许多解剖学词不如日本名词适用贴切,比如传教士译“nerve”为“脑气筋”,而日语译为“神经”,又如,传教士译“vein”为“迴管”,日本人则译为“静脉”。传教士译名受到中国西医生的诟病,特别是从日本归来的留学生倾向选日译辞以取代西译辞,结果迫使博医会抛弃《全体阐微》的话语休系,创建新的术语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1922年济南共合医道学堂医生施尔德以美国1918年第20版的《格氏解剖学》为底本,在中国学者陈佐庭的辅助下重译,“书中所用名词悉遵科学名词审查委员会,根据巴赛尔万国解剖学会议本所定。”译本定名为《格雷系统氏解剖学》,卷末有英汉文对照索引,第一次印刷100本。终于,中译本与原书的名称完全统一了,内容与节奏也逐步与欧美解剖学界研究进度同步。1929年齐鲁大学医学部应乐仁根据美国1926年第23版重译,修改全书三分之二,扩充内容,增添胚胎学,增加图谱至648幅,更名《格氏系统解剖学》,明确表示全面放弃博医会早期创造的术语,1932年再版。此后国内医学院校均采纳其为解剖学教材。当时,大学教授以授《格氏系统解剖学》为傲,唯格氏是从,甚至有学生批评老师,只会捧着本《格氏解剖学》读,而不会指导学生动手,俨然是中世纪解剖学家的风格。
三十年代,《格氏系统解剖学》的影响之大还波及到中医界,被中医生引为中医身体知识修订之依据,以求通古今中西。在民国中医文献学家黄竹斋撰写的“国医大学等给年限资格科目教材标准草案”中提到:“近世西洋科学,崇尚实验,于此学多所发明,其精详处,为古人所不及。惟所译诸书名称,每多随意杜撰,能适合国医应用者殊未尝观,当取博医会所译之《格氏系统解剖学》,以《灵枢》《素问》《难经》《类经图翼》,以及《洗冤录》《释骨》诸书为根据,改正其骨骼,筋肉、经络、组织、器官之名称。中西合纂,古今相参,俾成适于国医应用之教本。 ”
1945年左右,《格氏系统解剖学》进入解放军医疗教育体系。1945年新四军军医学校也称华中军医学校,是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创办的,通过地下党或商人从国民党统治区买来《格氏解剖学》,供医学学校学生学习。1945年到1956年原属华东军区的医务出版社、西北军区卫生部、华北军区后勤部、人民军医社西南分社、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教育和沈阳市医师业余进修学校等重印了博医会所译之《格氏系统解剖学》(图4),各类版本超过十余种。之后《格氏解剖学》的中译本就与世界脱节了。但是英文版或博医会版的《格氏系解剖学》依然是国内大学教育的必读参考书,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南方医科大学著名解剖学家钟世镇说:“我们这一批年龄较高的解剖学者,在奠定专业基本功的阶段,都曾经学习过Gray’sAnatomy”。1999第根据英文第38版所译之中文《格氏解剖学》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使中文版《格氏解剖学》再次回归到国际解剖学轨道。2008年北京大学翻译的《格氏解剖学》第39版,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期间《格氏解剖学》教学版、《格氏解剖学教学》双语版、《格氏解剖学基础教程》等各种相关的版本在2003年到2016年陆续推出,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接触《格氏解剖学》,学习其所蕴含解剖学知识和最新医学信息。国内解剖学界自编的解剖学教材,基本以Gray’sAnatomy为素材,参考不断修订的英文版,随时更新知识。
2015年英文第41版在全球推出,苏珊领导的国际团队用8年时间修定的新版,将各种新型技术成果渗透到书中的每个章节,CT、核磁共振等影像技术的使用,能更全面、直观、清晰地探索人体的结构与功能,拓宽了解剖学的理论内涵和就用范畴。同年,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中国南方医科大学丁自海教授与山东医科大学刘树伟教授领衔组建中国学术团队,仅用一年时间将最新的《格氏解剖学》译成中文,2017年面市。
历时160年、41次印刷、永远在更新的《格氏解剖学》,其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医学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它聚集了全球数百位解剖学家的集体智慧,印照了西方解剖学史和解剖学教育史的发展与变革,见证了人类探索身体与生命永无止境的努力。西方学者评论到:“最新版(2015)的第41版《格氏解剖学》(图5)是医学知识探索途径中的一面镜子……《格氏解剖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实践、知识和教育的领域,而且会让你掌握一段医学的历史。”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格氏解剖学》中文化的历程,自1881年《全体阐微》翻译到2017年第41版《格氏解剖学》的出版,130年间中国医学界经历了从传统身体认知向科学身体观的转型,最终创建中文解剖学教学体系。在人体知识的探索征途上,《格氏解剖学》始终与中国解剖学家相伴前行。
插图说明:
图1:格雷
图2:《格氏解剖学》,1858年第1版
图3:柯为良《全体阐微》,1881年版
图4:华北军区后勤卫生部,《格氏系统解剖学》,1949年版
图5:《格氏解剖学》,2017年第41版